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市政协协商座谈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省政府全面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发展目标,郑州市正扎实推进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市”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打造国际“体育+旅游”名城

市政协委员 郭岭

随着人们生活理念转变以及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体育文旅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市体育旅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郑州应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编制体旅融合专项规划。体育、旅游等相关部门要主动担负起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强化郑州“1+8”都市圈联动发展,使区域体育旅游形成“点-线-面-网”的融合发展局面。对标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以嵩皇体育小镇、中岳嵩顶滑雪度假区等新业态为抓手,多元化开发冰雪运动、特色马拉松、汽车拉力赛、户外登山等体旅融合项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元宇宙冰雪体验馆等沉浸式体旅项目,积极开拓多种体育旅游新场景与新玩法。拓展体育赛事,积极推动重大体育赛事进景区,展示郑州特色地貌景观、人文历史、旅游文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打造体育赛事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盘活体育场馆设施,助推体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公园绿地与公共体育服务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 陈玉山

随着公园绿地面积和投入的增加,将公园绿地与老百姓体育锻炼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郑州应加强行业部门协调联动,健全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体育与绿地融合发展规划。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研究我市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的规划及标准,协同推进郑州市公共体育与绿地融合建设发展。对现有区县(市)公园绿地内政府所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公园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要提档升级,保持全天候对市民开放。对公园绿地内社会投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特别是国家、省、市支持和加大力度推广的体育服务设施,应享有同等的政策支持,在租期和土地使用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游乐项目。对新建和未来规划的公园绿地,应充分考虑和满足市民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提升全民健身生活品质

市政协委员 刘雁华

加快城市健身圈的建设迫在眉捷。郑州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公园、体育场馆、学校、单位、小区等,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城市。合理利用楼顶绿化及空间,支持街道新建小型全民健身中心,落实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公共健身设施,强化工作区、生活圈健身场所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健身房,有计划地打造特色健身项目。

升级体育设施,实现运动项目多样化、精细化,提升体育设施场地的环境建设,增强场地的舒适性,科学管理,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具备日常管理、巡查、检修的专业人员。合理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指导全民健身。通过应用数字化,打造智慧绿色体育场馆。落实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贴政策,扶持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

加强监督机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台账,避免投资机构逐利的现象,造成项目配置在市属各县(市)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人流量少、闲置场地多,而市内各区又无地可用的现状。

培育体育产业集群

企业代表 严文斌

把体育产业培植成郑州市支柱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全力打造“体育名城”恰逢其时。

关于推动体育与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议郑州建立产权清晰的体育设施资源管理模式,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支撑作用,打造体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坚持国际眼光、世界标准、河南特色,重点打造培育WTA郑州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巡回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郑洁杯青少年网球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国际马拉松、龙湖马拉松、郑开马拉松、黄河体育文化艺术节、中华轩辕龙舟大赛、龙湖杯足球联赛等一批品牌影响深远、契合实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强大引领作用的国际国内赛事活动。

以“体育+”和“+体育”为路径,提升产业竞争力。要融合文化、教育、旅游、金融、绿地、康养、科技等产业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增长极。

促进大众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 黄万新

体医融合侧重于以运动治疗疾病,体卫融合则是融入了通过运动预防疾病的概念。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设定更高的标准,打造全民健身的样板,特别是在科学运动、医卫保障方面,形成运动、医疗、康复全序列的健康服务产业链。

科学布局健康指导中心、体育医院、体育康复医院等,打造有中原特色的健康运动指导体系,鼓励体育医院等进行科普教育,与运动场所、企业“结对子”,做强体育服务业,为健康郑州发展提供具有影响力和实践价值的体医实践样板。推动健康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视非医疗健康干预尤其是体卫融合,发挥体卫融合在康复治疗、慢病管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市民健康生活质量。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积极协调资源、努力开拓创新,力争示范引领全市体卫融合、体育标准化更快发展。立足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运动健身需要,推进郑州市、区级、街道、社区多级体卫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成立体卫融合健康学会,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稳步推进体育与教育深融

市政协委员 唐新伟

关于稳步推进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议完善体育课程,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中小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研究制定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对口升学制度,形成体育后备人才的梯次性发展,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体育课。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确保每位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建立与体教融合相适应的机构体制,把经费投入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保障,设置“生均体育经费”,全方位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强化赛事体育支撑,开展更广泛的青少年赛事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运动、爱上运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打造郑州体育文化IP

市政协委员 王燕

如何促进文体融合发展,增强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郑州可以结合传统优势分别打造体育文化名人IP、体育文化项目IP、大型体育活动承接能力IP、市民体育文化活动空间IP,以点连线,形成链条式IP发展模式,逐步逐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IP的打造,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引导做好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设计工作,分层递进。政府、投资方、商业管理专业团队、媒体等多方位参与,形成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各司其职,精诚合作。重点把普及工作做扎实,降低被普及者的学习难度,鼓励通过灵活体制自我驱动式传播,带动各类体育产业发展。将我市已经成熟的和正在发展的体育品牌、成功赛事、活动群体、活动空间等全面的体育相关内容,形成有人、有事、有能力、有空间、有产业、有文化的郑州体育故事,通过流量平台的系列故事逐步呈现。同时,从市级层面形成传播合力,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提升郑州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探索“武术+”发展新模式

市政协委员 刘少鹏

武术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体育融合和郑州体育强市建设,就绕不开少林武术这张郑州特色名片。少林武术发源于郑州,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文化形象品牌,是郑州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对运动和健康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少林武术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助力我市地方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郑州应以世界文化遗产引领少林武术产业发展,借鉴太极拳申遗的成功经验,尽快推进少林武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少林武术的文化传承战略。围绕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打造三个抓手,即赛事、演出、论坛,从而带动郑州特色的“武术经济”产业生态链。支持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申办全国首家少林武术本科高校,加快推进少林武术学术研究和标准化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鼓励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到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当中来,融合少林武术和互联网行业,探索“武术+”发展新模式,借助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实现产业层级提升,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专家声音

体育强市的重点应在学校体育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博士、副教授 邓方华

今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的10%~11%,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7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

以上政策的相继出台,足以证明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视,“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始终是我们教育的重点。《新课标》给出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三部委《通知》给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所以说,郑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该是体育强市的重点。

主要核心问题还是要解决好专业教师的问题。如何补充更专业的教师,是郑州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首要问题,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具体政策问题。要把有条件的专业人才引进学校体制内,解决编制,使其“安居乐业”。

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例如,中国式摔跤、荥阳的苌家拳等地方性优秀非遗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补充校园体育内容,丰富学生体育项目。

与此同时,应该保障高中生体育课的质量,改善学生体育课的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真诚回应

不断开创体育强市新局面

郑州市体育局

“十四五”是郑州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探索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不断开创体育强市新局面。

体医融合发展方面,将推动体医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纳入市、区县(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抓实抓好,同时,将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体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相关部门经费预算,探索医中有体、体中有医、医体并重及社区体医融合模式。在制约体医融合的关键障碍上进行政策突破,加大社区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建设,在医疗系统推广“运动是良医”的行动计划。

体教融合发展方面,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对口升学制度,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建立与体教融合相适应的机构体制。

体绿融合发展方面,完善顶层设计,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这一目标,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提请市政府早日出台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确保依法依规尽快完善我市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十分钟健身圈”,加强场地管理。

体产融合发展方面,发展壮大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开发传统体育项目、健身养生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谋划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和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供给,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探索服务创新载体,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少林武术优势,推进武术标准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少林武术海内外影响力。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郑州市教育局

全市教育系统持续开展以“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为主题的创建活动,筑牢学校体育发展平台。目前,我市已有124所学校被河南省确定为“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示范学校。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通过特色、品牌的发展,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牢固树立“三标”意识,植根郑州特色,倾心打造国家级亮点品牌。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7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1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县区(新密市、金水区)、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郑州市、金水区)。复制校园足球工作经验,积极推进校园篮球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01所学校获批“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称号。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各区县(市)、各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下一步,将与体育局密切协同,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多部门联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加快构建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博士、讲师 黄延春

新时代的发展诉求使体育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特色领域。

为推动郑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体育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及体育发展规律,建议郑州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多部门联合实施+体育消费促进措施”三驾马车,实现顶层设计与体育市场双轮驱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双边发力,产业链与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并驾齐驱,集中蓄势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主要发力点。

法制体系及顶层设计需结合市场进一步全面化全方位发展,以形成有效的标准化的产业发展保障。引进高端体育赛事形成品牌,利用体育运动加强对外联系,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城市体育名片。引导群众体育健康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锻炼环境。提升政府供给能力,赋能体育场馆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丰富体育市场供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产业融合,培养特色产业,推动体育赛事文化传播业发展,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在人才选拔的机制、体制和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子以应对人才稀缺,重点培育体育产业专门人才,夯实体育服务基础。

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意识和精神需求的提高,简单的观光旅游与普通的体育活动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民的休闲需求,更多有消费能力的人们在追求健康和有质量的休闲旅游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市在户外运动、户外露营、低空旅游、冰雪旅游、品牌节事等旅游与体育融合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

按照市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专班工作安排,下一步,将以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转变思想,建立体制机制,打造有利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制度环境,在宏观层面建立产业间的协同创新,积极寻找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最佳融合点,重点发展研学旅行、房车露营、低空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智能文旅装备等,共同开发一批赛事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进“体育+旅游”融合持续发展。

推动体医融合成体系成规模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动体医融合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有效举措。市卫健委以健康郑州行动为抓手,围绕“健康运动、运动健康”,深化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强化健康行为干预,着力促进体医融合,助力提升全市居民健康水平。

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健康郑州行动(2020~2030年)》,围绕体医结合,探索成立市级运动医学会,完善体医融合模式,制定运动处方库,推广“运动是良医”的健康理念;在健康体检中试点推广国民体质监测,将体质监测纳入示范健康家庭评选;在运动康复科试点建设体育医院,积极开展运动康复师培养,首先在心脏病、慢性病、骨科等病种进行试点;开展“医生+体育明星”栏目,推广体医结合个性化方案;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健康郑州 体医融合行动”研讨会或论坛,推动体医融合成体系、成规模,更好提升全市居民健康水平。

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设施

郑州市园林局

为了推进全民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市园林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公园和体育的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休闲、游憩、健身、避险综合功能,通过建设体育公园、在公园绿地内建设健身步道、公园提升改造时增加体育运动场地等方式,深入推进园林和体育的深度融合,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设施。

按照“公园+体育”融合发展的建设模式,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在体育公园、现有公园内增加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建设工作,为全民体育运动持续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场地支持。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