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秋诗章
又是一年中秋节
月儿圆圆 人间圆圆
嵩门待月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自从开始研究水稻,尹海庆就知道,日本人非常注重大米的品质和口感,在品质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遥遥领先。日本1953年育成的“越光米”品种,在日本全国开始推广,1979年至今,连续维持日本播种面积首位的纪录。日本育种专家还以“越光米”为亲本材料,育成了更多优质的品种。日本对水稻品质和口感的高标准,对尹海庆触动很大。当时, 我国大部分人还处于温饱阶段,根本谈不上吃好。一个念头从此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一定要培育出既高产又好吃的优质大米,让中国人不光能吃饱,还要吃好。从那时起,尹海庆就有了国内超前的品质育种的理念。

按照优质高产的标准,尹海庆有了把两个品质好的水稻杂交、优良基因重组的育种思路。在诸多优质水稻中,他首先想到了“黄金晴”。

“黄金晴”是日本优质水稻品种,能在河南沿黄稻区引种成功,缘于“‘黄金晴’水稻之父”杜冠华。1986年,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干部杜冠华以研修生的身份赴日本学习,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黄金晴”。“黄金晴”这个名字就带着高贵——黄金,即珍贵, 表示它的优质;“晴”在日语里有好天气的意思,也形容心情好。“黄金晴”可以理解为让人愉悦的珍贵大米。杜冠华学习结束一回国,就想方设法把“黄金晴”引入河南,1987年在沿黄稻区种植获得成功。从1990年至2012年,河南累计推广“黄金晴”2000万亩以上。

2006年2月19日,河南省原阳县生产加工的第一批63吨“黄金晴”大米出口到对品质要求严格的加拿大——河南大米首次出口到亚洲以外的国家。而原阳“黄金晴”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品牌。

但“黄金晴”存在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也出现过“水土不服”。在保留“黄金晴”优良品质的前提下,如何增强高产、抗病、广适性?经过对众多水稻品种的筛选,尹海庆最终选择了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优质新品系“郑稻5号”。

1992年,尹海庆以“郑稻5号”为母本,与“黄金晴”杂交,当年冬季在海南加代繁育,经逐代单株选拔、鉴定选育,“水晶3 号”呱呱坠地。

1997年,“水晶3号”鉴定试验测产,亩产587.6公斤,较“黄金晴”增产28.8%;1998年大面积种植亩产达550公斤;2000年在河南省南北稻区及全国14个省区示范种植,表现适应性好,出米率高,品质好, 很受稻农欢迎;2002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03年、2004年连续获得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十大金奖大米”称号。

水稻专家及各方人士对“水晶3号”米的品鉴评语是:米饭光泽度好,有弹性,黏性适中,饭香浓郁,口感极好。在河南业界,“水晶3号” 米一直是公认的目前食味最佳的高档大米,有人称之为“可以不就菜的大米”。

随着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在水稻育种、生产、销售等环节中,“优质化”越来越被重视,“好吃”成为消费者选择稻米的首要标准。2017年,“重点发展优质稻”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借此“东风”,“水晶3号”无疑会迎来推广的春天,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1998~2000年,尹海庆和他的同事又踏上了“郑稻18号”的艰辛育种之路,他们利用系谱法与集团法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分别在郑州试验田、海南试验基地进行加代繁育,多点鉴定,定向选拔,2001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

“郑稻18 号”的选育成功,是尹海庆团队取得的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集高产、优质与抗病性于一体,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省粳稻育种的水平,也实现了河南省农科院水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试种的成功,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2006年,“郑稻18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0 年,“郑稻 18 号”获农业部品种权授权,被认为适宜在河南沿黄及豫南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许为钢的小麦育种突破

2017年10月中旬,霜降前几天,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中原辽阔的田野上,大地的本色替代了主宰一时的青纱帐。此时,大型、中型、小型拖拉机,搭载着犁、耙或播种机在田间穿梭。刚刚收获了秋庄稼的土地经过深耕、细耙、打畦,犹如一幅镶嵌着横竖条格的大毯子,空气中弥漫着滋养万物的土壤气息。

在临颍县颍河西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的地头,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正在为参加培训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现场讲解“郑麦 7698”优质小麦生产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适当缩小行距,以6寸左右为宜。要想保证小麦品质,就得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减施磷肥。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宜使用粉锈宁,应采用戊唑醇等对品质不会造成影响的药剂。小麦收获前10~15天不能浇水……

许为钢的讲解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在群众看来,他说的话句句都是“金言”,是他们丰产增收的法宝。

秋风中已略带些许寒意,把许为钢的裤管吹得好似充满气的布袋, 不停摆动,呼呼作响。他满头的白发,在阳光照耀下闪动着银光,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位老人——其实,他离60岁还差一年。是小麦粒吸尽了他发丝的营养,是实验室的荧光灯染白了他的头发!

对于许为钢来说,到田间地头调研或进行技术指导,根本算不上艰辛,甚至可以说是“放松”。在常人眼中,他的每一项工作都艰辛无比——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看似波澜不惊的工作(马拉松似的实验一个接一个,永远也做不完),还是在试验田里风雨无阻的观察与记录,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时间。他生活的常态,就是实验室到麦田,抑或在路上,简单而充实。

曾经有记者如此描绘许为钢与同为小麦专家的夫人胡琳博士的生活——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青的麦田/看着它们发芽、生长、抽穗/直至变成金黄/把汗水挥洒在这片养育着他们的土地/弯下腰去,拾捡十年前的梦想/把爱情和事业融进了农民眼中的每一粒阳光/他们是尘世上最幸福的人/他们高唱着无悔的曲子/为我们掀开了新的篇章/生活因他们而灿烂/因他们而更美好……

贯穿许为钢一个花甲人生的,最主要的是两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郑麦7698”。黄淮海平原乃至更大区域的广大农民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可能不知道许为钢是谁,但决不会不知道“郑麦9023”与“郑麦7698”。

“郑麦 9023”究竟有多牛?这么说吧,在新世纪之初,它就是“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的代名词,曾经傲居全国小麦魁首位置多年。

4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