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以劳树德 以劳育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强能力 锻作风 优服务 促发展
建设高质量美好教育
以劳树德 以劳育美
我市着力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④ ①工人第二新村小学“丰收采摘节” ②南曹小学学生摘玉米 ③聚源路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学生品尝劳动果实 ④行知小学学生整理书架
黄河路第二小学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玫瑰包
郑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老师给学生分发种子
丰产路小学学生清洗油烟机

本报记者 周 娟

编者按:能力作风建设关键在行动。郑州市教育局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为目标,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立足实战,精准发力,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郑州教育》特别推出“强能力 锻作风 优服务 促发展 建设高质量美好教育”专题报道,展现郑州教育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步步躬身前行的奋进姿态。

收纳整理衣物房间、学习种植蔬果花草、参与体验志愿服务……今年暑假期间,郑州市中小学生用劳动充实了假期生活。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以“劳动教育周”为契机,紧紧围绕“劳动淬炼成长 实践创造幸福”的主题,统筹部署安排,结合线上+线下的形式,有序、高效、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五个一活动”,打出“五套组合拳”,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在我市,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学科活动,而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教育的具体载体。

顶层设计 创新实践促成效

新时代,新使命。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上街区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旨;经开区创新形式,变劳动周为劳动月;高新区创建新闻矩阵平台,交流互动共享劳动资源;管城回族区以“1+n+1”的“双涟漪覆盖”项目范式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周活动中,我市形成了多路径、多主体、全覆盖的区域活动新范式。

从单纯的生活劳动,到创客空间、信息编程,再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而丰富。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迈入了素养立意时代。学生在“活课程”中收获了“真体验”、生成劳动的“真感受”、实现了劳动素养的“真发展”。

在我市,以建设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为目标,经历了探索、建构与发展三个阶段。从《劳动与技术》,到《综合实践活动》,再到劳动教育12年一体化课程,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从具体活动,到具体学科,再到学校育人体系的一个维度,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彰显。

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使命、新的内涵、新的发展阶段,郑州劳动教育踏上新征程。郑州市教育局成立“郑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五育十美”行动目标,开发五育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区域课程教研联盟,开展劳动教育“五个一工程”,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与区域协同推进五个方面,建构行政保障、专业引领、行动研究策略,努力贡献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郑州方案。

多元探索 劳动体验助成长

“今天能吃到最爱的蒜蓉小青菜啦!”近日,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劳动社团收获节上,孩子们满脸兴奋。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该校研究并开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课程“一勤天下无难事”。据学校劳动社团老师刘琪和吴丹丹介绍,该校劳动课程不仅通过实践劳作让孩子们学农时知农事,还根据劳动学科的内容,融合美术学科的素养要求,组织开展“缤纷树叶画”“丹青水墨画”等主题活动。同时,学校利用配餐、延时等多种方式尝试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了3+X课程内容,探究出了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并研究出了贯穿研究过程的评价量表。通过劳动实践,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序开展,让学生初步从爱小家到爱大家,不断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树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入善、以劳化情”的劳动理念,聚焦课程设置、实践体验两个重点,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团、垃圾分类督导团、劳动榜样宣讲团三个团队,开拓“四方阵地”:责任到人——自己事情自己做,包干到班——校务劳动争先做,延伸到家——家务劳动主动做,辐射到社——公益劳动志愿做。学校组建教师研究团队,结合孩子们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

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作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以继承和发扬优秀耕读文化为原则,致力于打造“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生态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进学生日常校园生活。每天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提前预约的同学可以到学校农具馆,通过了解农具、体验传统劳动工具,提高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阳光小田”,每个班级有一块“责任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实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开辟了配套的课后延时烘焙课程,定期开展食堂职业体验活动等,一系列连贯性的劳动体验,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此外,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开展了“最美劳动者”寻访活动;登封市围绕“以劳励志以劳育美”主题,进行了菜菜管理员、食物也疯狂等系列烹饪活动,市域学校还邀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点、杨果和李梁,黄河金沙泥文化传承人徐东华等走进校园进行劳动实践指导。

以劳育美,以劳树德。丰富的体验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个实践锻炼、提升动手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也在多姿多彩的劳动体验中收获了满足感和幸福感,更加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实现了更有价值的自我成长。

挖掘资源 校社协同拓时空

我市各区、学校因地制宜,深挖劳动资源,协同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让劳动实践真实发生。

高新区是众多高新企业和知名高校云集的地方,区域深度挖掘区域资源,包括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模范和技术工匠等,高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心通过工会多方联系区域内的劳动模范和技术工匠录制视频,通过高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将他们的职业梦想、劳动故事、劳动精神传递给学生。

管城回族区南曹小学劳动小模范走进圆方集团与劳模面对面,让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汲取榜样力量。作为郑州市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典型学校、郑州市“十三五”优秀教育成果的典型代表,该校深入盘点可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家园、校园、社园、田园、创园场域的“五园联动”优势,组织学生在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进行全纳式的“耕读情景体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尚美”“以劳促创”的教育目标,培养“乐奉献勇担当、勤动手善创造、祛娇气能吃苦、爱生活会自理”的有为少年。

郑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启动“少年农科院”项目,在学校东围墙专门开辟一块土地,成立“少年农科院”,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打造立体式研学空间,开设劳动课程,为农事体验、农俗、种子日记等课程提供空间,实现立行以树人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打垄种小麦,种油菜,点种法种大蒜,还撒种种植了上海青、菠菜、香菜。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农作物观察记录表,一路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轨迹。“少年农科院”开种以来,孩子们通过系列劳动课程、种植和管理课程,不仅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提升技能、培育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亲近自然、呵护生命的成长过程,明确生命的意义。

家校共育 劳动赋能优生态

我市各校结合年龄特点制定家务劳动专属计划,组织评比劳动“五好孩子”,即叠好“一件衣”、做好“一顿餐”、洗好“一只碗”、拖好“一次地”、整好“一间屋”等,在“做中学”“学中做”,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格局,优化育人生态。

金水区丰产路小学借助丰富活动引导学子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子们纷纷变身“劳动小能手”,整理家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种菜植绿……每个孩子都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体会其中,乐在其中”,成为了家中的小主人,用实际行动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还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承担家用电器的拆卸、清洗、安装和简单维修工作。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来到厨房,对抽油烟机进行拆卸、清洗和安装;有的仔仔细细地清理空调的出风口和防尘网。在劳动中,同学们还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分享了对劳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时注意事项等知识。

郑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锁定“爱劳动,会生活”主题,组织“家务我来做”“劳动美化生活”活动,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劳动主题活动。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开展的“家庭小记者——劳动节访谈”活动中,通过与家长对面对面交谈,引领学生加强对家长辛勤付出的了解,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阵地作用。

“劳心劳力,亦知亦行”。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底色,郑州市将持续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用劳动为学生美好生活赋能,锻造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