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这十年 拼搏求索见彩虹
郑州十年蝶变这样产生
不遗余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这十年 拼搏求索见彩虹
航拍龙子湖智慧岛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十年发展的喜人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什么关键的制胜密码?

回望十年路,拼搏进取成为最醒目的符号。

十年来,全市上下不懈求索,在崎岖坎坷中披荆斩棘,战困难、迎挑战,拼搏向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一粒果实,都透着喜悦,也浸满汗水,记录着过去的荣光,更启迪着未来的美好。

为青年提供成长发展舞台

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人才,我市把吸引留住青年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先手棋”“关键招”,从战略布局、创新路径、优化服务等多方面着手,为青年人才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当主角提供成长舞台,吸引留住青年人才,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

战略布局聚焦青年人才。着眼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将政策重心向青年人才倾斜,锚定“5年新吸引100万青年人才”目标,全面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出10项硬核举措,厚植人才竞争政策优势。构建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举荐制度,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近年来,一大批青年人才活跃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高层次人才占比接近30%,重点产业骨干人才占比超96%,担纲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450个,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

创新路径集聚青年人才。坚持扩岗留才,用好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端平台等创新资源,以岗位提质促就业扩容,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今年已征集储备青年人才就业岗位33.3万个,吸引留住青年人才17.44万人。坚持平台聚才,紧抓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结合200个小微产业园建设,提升完善智慧岛2.0“双创”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构建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强磁场”。坚持校企育才,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十万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每年培养青年数字人才3万余名。

优化服务成就青年人才。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青年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共14.98万套(间),筹建青年人才驿站45个,高品质建设青年友好社区,营造适应青年人才生活居住、互动交流、创新创业的良好场景。扶持创新创业,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84家,高标准布局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设立100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支持。实施青年人才补贴政策,累计惠及人才15万名,持续增强青年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建立人才服务线上平台,实现30个人才事项“不见面、网上办”,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用好办好全国“双创”周、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重大活动,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展示“活力郑州、青春郑州”的城市形象。

多措并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工业成为稳经济促增长“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十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尤其是2020、2021和今年前8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10.4%、7.9%,工业已成为全市稳经济促增长的“压舱石”。

加强顶层设计,产业能级实现跃升。强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1556”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8%,今年上半年达到29.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存量与优增量并举,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至28.9%,下降了12.7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4%,提高了20.6个百分点;淘汰煤炭、钢铁、碳素、水泥等“两高一资”产能3052.6万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47%,超全国31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效,建成郑州经开区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1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

坚持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研究院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7家、工业设计中心35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55.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出台实施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培育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1839家(其中国家级111家、省级565家)、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296个。

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主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连续举办8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4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形成招商平台品牌优势,成功引进上汽、比亚迪、超聚变、浪潮、新华三等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1200余个。大力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突出抓好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产,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兴港新能源产业园等11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华锐光电等12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其中上汽乘用车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郑州速度”。

坚持融合发展,数字转型态势强劲。狠抓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以5G、窄带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3.5万个,5G网络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1820G,居全国第五位。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35家、占全省80%以上,上云企业超5.6万家、占全省近1/3,接链企业5200家,实现了“一行业一平台一系统解决方案”。

深化服务保障,产业生态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推动纾困帮扶一揽子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兑现,帮助企业破瓶颈、扩市场、解难题。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培育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1082名,培训万余人次,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郑州将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链群完整、生态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出彩、中部崛起、黄河战略实施中作出更大贡献。

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

全市教育驶入量质齐升快车道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十年来,郑州锚定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的目标,综合施策,整体发力,全市教育驶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

数字见证着郑州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30所,其中小学224所、初中8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共增加学位48.93万个;义务教育前伸和后延阶段的资源快速拓展,新建普通高中20所,增加学位4.63万个;全市幼儿园增加729所,总量达到1926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588所,普惠覆盖率达到84.76%;中小学评价改革“郑州模型”,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等。

郑州从区域提升、集团发展、优质培育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从2021年起,分6批次推进,每批创建周期为5年,到2030年,比省定时间提前5年全部完成。

深入实施、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成立义务教育集团94个,参与学校471所,占比38.48%,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从2022年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创建不少于 75 个市级公办中小学优质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5% 以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受益面。

全面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此项计划从2018年启动以来,共有165所学校分两批次参与创建和培育,已有95所学校被认定为“郑州市新优质初中”,还有70所学校正在培育中。今年,还将启动第三批培育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优质初中”总数达到200所以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待。

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

锻造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过硬的干部队伍。我市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广大干部锻造过硬能力、锤炼一流作风,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动力。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三三四”:

第一个“三”,是以“三标”意识来引领活动。在谋划推动活动中,提出要树立“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意识,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找坐标、立标杆,各条各块的工作都要向国内先进城市、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确保活动高开高走、善始善终。

第二个“三”,是以三项机制来推进活动。包括清单化落实机制。紧盯重点问题、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三个清单,对纳入清单的重点事项,挂图作战、跑表计时,一周一研判、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确保清单任务按节点推进。闭环推进机制。针对重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采取“小分队+多频次”的办法,开展专业化、常态化观摩交流,现场讲评、通报反馈,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针对重点问题成立专项督导组,实施“不间断、高密度”实地督导,推动重点问题有效破解。典型引领机制。跟踪活动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克难攻坚典型和化解矛盾典型,在全市树立了“发展稳定”双战双赢的新标杆。

最后的“四”,是以“四挂钩”考核来检验活动。围绕发展质效、项目建设、市场活力三个方面,对开发区、区县(市)和职能部门进行量化考核、分类排名,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要素配置进行“四挂钩”,把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激发出来。

本报记者 侯爱敏 曹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