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十年,郑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事业一片欣欣向荣。 近十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尤其是近三年,年均增长幅度均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势发力。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全方位“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国字号”改革试验,先后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等,为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更高标准建设载体平台,汇聚一流创新力量。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0增长到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由2012年29个增长到2021年55个,增长89.6%;省市联动,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在郑建设。推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瞄准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名所等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58家,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到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从2012年的1382个,增长到4395个,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更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做强做大创新主力军。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2.8%增长到2021年的69.7%,增长26.8%。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实施“智汇郑州”“郑州人才”工程,引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教授,中国科学院张锁江院士等顶尖人才88名。今年以来,我们创新实施青年人才新政10条,打好生活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就学、医疗保障等组合拳,吸引近20万青年大学生留郑入郑发展。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中铁装备研制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掘进效率提高了5倍;郑煤机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是目前全球采高最高、技术指标最高的液压支架,创造了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河南省农科院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 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重点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小微产业园等。连续7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成为郑州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