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11月25日电(记者 孙丽萍)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25日由“奋力”轮护送从长江口横沙水域返回黄浦江畔,“安家”于拥有120余年历史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
25日上午,“奋力”轮小心翼翼“怀抱”着21日凌晨出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经杨浦大桥如期抵达船坞外位置,等待潮水“助力”。
长江口二号古船于2015年在开展上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被发现。这艘古船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其中载有不少精美文物,初步判定为清同治年间商贸船。
根据长江口二号古船“入坞”方案,长约189米、宽约36米、深达10米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预先完成了灌水。船坞底部浇筑了一个马鞍形基座,让包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弧形梁考古沉箱安放其上。
25日13时30分,“奋力”轮顺利“入坞”,弧形梁考古沉箱精准安放于“马鞍座”上,宣告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完成,接下来将启动考古发掘、文物整体保护和博物馆规划建设工程。
据介绍,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将搭建“考古大棚”,预计于2023年10月前建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也将启动筹建。作为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百年船坞将“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在此逐步揭开这艘清代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