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题西林壁(书法) 行 深
口 福
最喜人间烟火气
书香暖寒冬
老龙槐(国画) 房 巍
《未婚妻》:摹写县乡中国波澜壮阔的流动变迁
求学记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如今,“南繁”已成为我国育种的“加速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和国家种业的“硅谷”,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多个省(区、市)的多家育种单位的上千名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此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还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12日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视察时指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1962年春,吴先生应邀列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并十分荣幸地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桌进餐,总理含笑握着他的手说:“大办农业,多为祖国培育良种。”

当年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玉米研究工作会议上,吴先生发表了《关于多快好省培育玉米自交系配制杂交种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意见》,提出利用国外引进的和国内育成的现有材料配制杂交组合,迅速投入生产应用以及自交系的早代利用等意见。吴先生的建议迅速在全国产生影响, 河南省新乡农科所于1963年育成了单交种“新单1号”,推广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由于单交种子的生产程序简单,增产潜力大,各地纷纷以单交种代替双交种,这使我国成为最早普及推广单交种的国家之一。

1964年,吴先生创建了河南农学院玉米研究室(后来随着学校的更名和规模的扩大改为河南农大玉米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杂种优势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育成了“豫农704”“豫单5号”“豫双5号”等优良杂交种,在河南省及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 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5年,吴绍骙先生向河南省科委建议,建立河南省高稳优低协作组,以加速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的更新,促进玉米生产。吴先生虽然只是协作组的顾问,但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综合研究却由他主持。这项研究成果的推广,为提高河南玉米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获得了农牧渔科技改进一等奖。

吴绍骙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诸如苏桢禄、陈伟程、任和平、汪茂华、罗福和、石敬元、刘宗华、陈彦惠等数十名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的玉米育种专家、学者。

多年来,河南农大玉米研究所的玉米育种研究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2年4月20日,在吴绍骙先生逝世14年之后,河南农大挂牌成立了“吴绍骙玉米研究院”,目标是打造集玉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玉米杂交种的开创者李竞雄

李竞雄先生1913年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的植物细胞遗传学家、玉米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4~1948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竞雄先生长期致力于植物细胞遗传和玉米育种研究,是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

在美国留学期间的1945年6月,李竞雄先生应康奈尔大学遗传学家 L.F. 伦道夫教授的邀请,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协助一项玉米研究——他在正式攻读学位之前,就结识了美国一些老一辈的著名遗传学家。

1946 年秋,李竞雄先生再次接受指导教授的邀请,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农场,参与了由美国农业部主持的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对玉米细胞遗传效应的研究。1948年6月,李竞雄先生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第三次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农场,进行他所发现的玉米第9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第一手可贵资料。1948年11月,李竞雄先生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农学系主任。1949年至1970年,李竞雄先生调到北京农业大学任教,1956年被评为二级教授。1956年,李竞雄先生育成了首批“农大号”玉米双交种, 发放各地试种、示范。该玉米双交种表现良好,因其抗倒抗旱和显著增产, 许多省(市)要求种植。

这个阶段,李竞雄多次到山西、山东、河北和北京郊区,深入生产一线讲解、传授玉米杂交种的繁育和栽培技术,组织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和地方政府一起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为我国选育和利用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奠定了基础。以山西省为例,从1960年试种玉米双交种起,5年内发展到500万亩,占当时山西省玉米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 1965年, 全国的玉米杂交种面积仅占玉米总面积的4%,平均亩产只有100.5公斤。到了1987年,我国玉米杂交种面积已占到80%,平均亩产增加到263公斤,而且用的杂交种都是我国自己选育的。

1970年12月,李竞雄先生调至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工作。1970年代,为了不断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材料的性状水平,李竞雄先生在自己主持的课题内率先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组成了“中综Ⅰ号”和“中综Ⅱ号”群体。此间,李先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协作, 在北京和南宁两地进行试验,并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为广西引来南美著名的改良群体“Tuxpeno1号”(后来取名为“墨白1号”),在广西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230万亩,大大促进了广西玉米生产的发展。

1973年,李竞雄先生亲手选配出一个玉米品种,经过两年的试验鉴定,表现非常突出,不仅实现了高抗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多抗目标,而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就是 11 年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中单2号”玉米杂交品种。从1976年起,“中单2号”在全国迅速推广,至1982年全国种植面积达2403万亩,成为当时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1983年,“中单2号”种植面积上升到2629万亩,此后逐年扩大,1989年创下了3434万亩的辉煌纪录。从1977年到1989年,“中单2号”累计推广26975万亩,增产玉米134.8亿公斤,成为中国玉米生产史上的一大奇迹。

1978年起,李竞雄先生任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兼玉米育种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李竞雄先生在农业部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作物育种会议上, 提出了提高玉米营养品质、开展玉米品质育种的建议,并被纳入国家计划。在李竞雄先生的主持下,1988年育成并大面积示范推广了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倍以上的杂交种——“中单206”。无论是青嫩玉米穗还是玉米粉,“中单 206”的适口性都很好,营养价值也远高于普通玉米。这一育种成果已达到当时国际上同类研究水平。

1983年,李竞雄先生主持了“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课题论证报告的起草和计划的实施。到1985年,在25个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育成品种32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5613万亩。

46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