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凝心聚力鼓干劲 砥砺奋进新征程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举行第五十九次主任会议
市政协召开党组 扩大会议和主席会议
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首场 郑州市新年音乐会奏响
元旦假期莫忘安全文明出游
多家文化场馆 有序恢复开放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 促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健康发展
汇万人合力 助万企腾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万人助万企 郑州在行动
汇万人合力 助万企腾飞

◆典型案例之十二:

郑州市统计局深化升规入统 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走深走实

企业升规入统工作是为经济注入“源头活水”的关键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郑州市统计局聚焦深化企业升规入统,以三个“精准”为抓手,强化入库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升规入统存在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入尽入、应统尽统,确保真实客观反映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精准定位,强化入库培训。2月份,按照《郑州市“万人助万企”升规入统专题培训方案》,从全局选调7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建讲师团队深入各区县(市)开展培训,着重讲解升规入统企业的审批流程、入库条件、申报材料和报送要求等内容,并详细枚举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培训持续8天,共计开展16场次,参加人员近千人,在全市营造了升规入统活动氛围,提升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为服务好企业入库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宣传,健全“准规上”企业名录库。郑州市统计局结合统计普法宣传、统计开放日、制作企业入库明白卡等活动,利用“郑州统计”公众号、微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向企业讲解入库规定和程序,精准指导企业合法依规入库。此外,利用月度调研和“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摸底,积极开展“准规上”单位名录库建设,紧盯“好苗子”,挖掘“潜力点”,对“准规上”企业主动提供帮助,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入库。截至12月底,我市共有1214家规模以上单位入库,目前,年报二批企业入库工作正在开展中。

精准发力,加强“小升规”入库奖补。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企业规模,郑州市统计局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加大“小升规”入库奖补,推动“四转”工作有序开展。在企业入库奖补方面,对首次入库的工业、建筑业、批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行差异化奖励。同时,鼓励各开发区、区县(市)出台本地区奖励政策,充分保障基层入库工作经费,有效推动“小升规”工作。2022年底,郑州市统计局拟对2021年符合入库奖励条件的1293家企业通过“亲清在线”平台发放奖励资金超1亿元。

◆典型案例之十三: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 实现企业登记智能审批

2022年9月26日上午,郑州市企业智能审批启动仪式在郑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郑州市企业登记注册“秒批”时代的来临,这是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该系统提高了企业登记审批效率,优化了政务服务质量和用户使用体验,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郑州市企业登记智能审批系统针对所有内资企业设立登记实行智能化审批,还将不断丰富拓展应用领域。该系统通过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梳理出名称禁限用比对、经营场所智能校验、经营范围标准化勾选、行业类型规范化表述等校验规则,实现企业注册登记“自主申报、自我承诺、自行校验、自动审批”,整个过程无人工干预,即办即批、即批即得。在企业设立智能审批模式下,企业申请人通过实名认证、信息填报、电子签名、智能审批等流程,十几分钟即可办结登记业务,节省了大量办事时间,降低了企业准入成本。郑州市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实现了从传统的“线下、人工、纸质”到现代的“线上、智能、电子”无人工干预的跨越转变。

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审批效能成为改革的重要手段,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排头兵,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依托河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审批制度改革相关要求,探索程序依法合规、群众申报便利、部门审批省力的智能审批模式,解决了人工审批不快、不便,以及企业申请登记受场所、时间、设备等限制问题,打造老百姓身边“零见面、零跑腿、零干预、零等待”7×24小时不打烊的“智慧服务”。

◆典型案例之十四: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化“登银合作” 护航企业发展

“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登银合作”模式,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利用不动产抵押融资更加快捷便利。2022年4月,“登银合作”郑州模式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夯实平台建设,聚合资源优服务。同30家在郑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抵押窗口物理前移、贷款与登记现场联动,实行线下签约、线上抵押;将登记申报端口直接嵌入信贷系统,实现抵押登记多途径申请、全程“一站式”当场办或“不见面”线上办。抵押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1小时,不动产抵押贷从贷款申请到抵押办结、贷款发放全程用时缩短到最快3个小时即可完成。“登银合作”实施以来,累计“不见面”办理抵押60万余件,其中,抵押贷款全程网办5万余件。

拓展协作维度,聚力能效创生态。最大限度优化转贷、续贷、展期及所涉及的抵押登记流程,实现贷款审批、抵押登记和贷款发放无缝衔接。坚持减环节、降费用,合并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在建建筑物抵押及不动产抵押、预告及抵押预告等关联性登记,推出“联合抵押、部分解押”、既有抵押注销与新增抵押设立联办等业务类别,大幅节省中间环节、压减办结时间,有效助力企业纾解资金压力、降低过程成本并减轻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畅通沟通渠道,聚焦需求强保障。实时掌握企业办事满意度、精准把脉需求建议,全面推行18项便民利企服务举措。先后组织96家金融机构、企业、媒体召开工作座谈会及政策通气会11场,深入金融机构及企业实地走访、恳谈70余次,了解企业现状、倾听业务诉求、宣讲利企政策、现场排忧解难。全力保障“保交楼”专项行动,积极组织疑难研讨、开展业务指导,累计接受纾困项目公司及融资机构咨询近百次,截至2022年12月底,已办理“保交楼”专项抵押12笔,涉及贷款金额4.6亿元。

◆典型案例之十五:

金水区做强双创载体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金水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推动各类孵化载体高质量、专业化发展。突出共建共享理念,通过线上打造汇聚优质企业、机构和研发团队的“无限制”“云创业圈”,线下对现有城区资源的有机更新,建设弥补产业发展链条的双创综合体,打造线上+线下的立体式创新社区;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综合体创新载体”四级孵化体系。目前,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共62家,约占全市25%,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26家。国家级载体占全市26%,累计孵化企业3200家。强化机制建设,提升载体质量。大力开展孵化器建设“百日提升”活动、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行动,紧盯各载体基础建设及服务质量,坚持周研判、月评比、季观摩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政策奖补挂钩、与摘牌处理关联。在今年6月份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中,金水区众汇众创空间等6家众创空间榜上有名,通过率占全省31.6%,居全省第一,创历史新高。

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创客领袖大会,并促成大会永久落户金水,被创投界誉为“南有双十一购物节、北有双十二创客节”。充分利用大会带动效应加大优质创新创业企业招引力度,先后有130余位知名创客分享成功经验,7700余名创客精英参与交流,200多个高品质创业项目成功对接合作。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化创新“产业+项目+人才团队”模式,突出从政策引领、平台建设、团队招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全链条开展人才引培,一年来累计为全区科技类企业对接实用人才128人。目前,全区先后汇聚各类研发人才5.1万人,领军型优秀创新人才1300人、“金标准”人才19.2万人,科研人员总量占全市21%。

◆典型案例之十六:

登封市创新“企业安静生产日” 打造发展新环境

今年以来,登封市深入贯彻落实“万人助万企”活动要求,围绕打造优质发展环境,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量身定制“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规定每月1日—25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日”。“安静生产日”期间,各职能部门、乡镇无报备不得对企业进行督导、检查、观摩等,必要的检查活动须提前向市营商办、工信局和纪委监委进行报备,批准后方可开展入企检查,通过减少非必要检查让企业安心组织生产。活动开展以来,登封市各职能部门累计开展入企检查94次,累计检查工业企业132家,分别较同期减少67.1%、75.3%。

对涉企检查行为进行规范,坚持“指导服务为主、整改提升为辅、减少处罚行为、慎用停业停产”的“温度执法”原则,鼓励职能部门主动帮助企业查缺补漏,助力企业高效运转。由市纪委监委、营商办和工信局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严格的督导问责机制,定期向企业征集违规检查线索,对存在违规检查现象的单位在全市进行通报整改,涉嫌违规违法的,由市纪委监委直接追责问责。活动开展以来,登封市面向200余家工业企业,开展违反“安静生产日”线索征集活动4次,收集问题线索7条,已全部整改到位。

制度实施以来,登封市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制造业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海螺水泥、圣戈班、三一重工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地登封。今年1—11月,登封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3%,真正跑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 万人助万企·诉求直达平台 郑好办APP→郑惠企·亲清在线→万人助万企→企业身份登录→填写企业诉求调查表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