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4日上午,在郑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何雄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郑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暨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锚定“两个确保”,开展“三标”行动,推进“十大战略”,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牢牢把控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2018年以来,面对严峻考验和艰巨任务,全市上下踔厉奋发、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办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蓄势能的大事要事,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市品质、对外开放、民生福祉全面进步,综合实力一年一个新台阶,郑州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提质进位新征程、站到了蓄势赶超新起点。 2022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工作回顾 2018年以来,郑州既经历了决战“三大”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迎接建党百年等历史性伟大时刻,也经受了史所罕见的“7·20”特大暴雨灾害侵袭、三年十多轮新冠疫情冲击等大战大考。面对严峻考验和艰巨任务,全市上下踔厉奋发、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办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蓄势能的大事要事,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市品质、对外开放、民生福祉全面进步,综合实力一年一个新台阶,郑州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提质进位新征程、站到了蓄势赶超新起点。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18年以来,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至21.6%,建成区面积突破13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9.1%,常住总人口增加到1274.2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两个高于”,省市重点项目每年投资近5000亿元;市场主体超过180万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荣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赛会成功举办,“国际郑”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50.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36.4%。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聚链成圈。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全国第9位。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中原科技城、中原龙子湖智慧岛等科研功能平台投入运营,研发平台达到4620家、增长63.8%。引进大院名所及院士团队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4家;引育高层次人才1802名、汇聚顶尖人才91名、建立院士工作站27个,科研人员突破10万人。建成科技孵化载体297家、在孵企业1.5万家;近三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开放高地建设实现重大提升。郑州机场货运量年均增长21%,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网上丝绸之路”近年来保持20%以上增长,跨境电商“1210监管模式”全国推广;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建成内陆“无水港”。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获批全国第4个邮政国际枢纽口岸,成为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进出口总额稳居中部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6%,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2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成功跻身国家区域再生水试点城市,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双区”建设城市;深层地下水位回升幅度居全省第一,居全国37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PM2.5、PM10等指标大幅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稳定退出全国后20位;能源结构更优、产业结构更强、交通运输结构更低碳,生态绿色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民生社会事业实现重大跃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80%左右。提前一年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181个贫困村、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学前教育入园率、普惠率达到95%、84.8%,组建教育集团111个。15分钟便民医疗圈全面建成,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8.61张,设置养老床位近6万张。90%以上的市民喝上丹江水,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6%,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5%。 关键词:稳经济增长 精准施策稳增长,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持续打好稳住经济大盘“组合拳”,带动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把服务市场主体放在首位。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出台8方面45条举措和24方面109条措施,依托“万人助万企”推进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建立“郑惠企”政策服务平台,上线政策1110条,实现惠企政策“应上尽上”“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累计兑付资金59亿元;留抵退税380亿元,阶段性缓交水电气费用近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2亿元以上,降缓返补社保费32亿元。抓好双线嵌合机制,筛选6263家企业(项目)纳入“四保”白名单,应急状态下重点企业不停产、重大项目不停工。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高位推进稳经济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406个“三个一批”项目投资1140亿元,省市重点项目投资4670亿元,补短板“982”工程项目投资2395亿元,综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金融工具项目通过国家审核25个,已签约落地5个,投放资金77.5亿元;中长期贷款项目通过国家审核544个,已签约77个,投放资金49.62亿元;贷款财政贴息项目通过国家审核55个,申报资金36.8亿元;专项债券项目通过国家审核681个,已发行343.28亿元。73个小微企业园入园企业7224家。7个高速公路项目、19个道路快速化工程项目加快推进,中原大数据中心等84个新基建项目有序实施。把提振消费信心作为重要抓手。深化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九大工程”建设,抓牢德化步行街改造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打造网红打卡地和特色消费地标。持续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新增9.4万辆、增长23.3%。开展“醉美·夜郑州”、金秋促消费系列活动,发放7.3亿元消费券带动消费300多亿元。创新落实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6条政策,实施个人房贷延期展期、建立头部企业白名单、人才八折购房、组织团购房、降低个税契税、推动都市圈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政策,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关键词:产业发展 高端引领助转型,做强产业发展引擎 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1566”现代产业体系、“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4.6%。新增“四上”企业1237家,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95个、签约额2133.2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龙头型项目落地建设,上汽发动机等220个项目竣工投产,富泰华5G智能手机精密机构件等548个重大技改项目加快实施,工业投资增长35.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4%,占工业投资的40.3%。 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中心加快建设,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30家、新增上云企业超1万家。成功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3个项目获评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揭牌运营,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1.4%,占全省数字产业的比重达到51.7%。在全省率先开建元宇宙产业园,编制完成《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46家企业签约落地。以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T设备制造为主体的数据中心关联产业正在加快形成。居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第14位。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1.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8%、7.2%;新增上市公司6家,在审及过会10家;郑商所成交量居国内同类交易所首位,普惠科创平台“郑好融”正式上线运行。中国特种物流总部、中国国际速递总部落户郑州,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150家,3家企业入选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中钢网入选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出台会展业促进条例,成为中部地区首个会展业立法城市。优化升级商品市场10家,打造千亿级商品市场集群5个,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山∙河∙祖∙国”主题宣传登陆央视国际频道,“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叫响全国;谋划推进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建设,全力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 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4.57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示范基地2000亩;新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4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16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4个、创客示范基地2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5个。 关键词:科技创新 换道领跑强创新,全面增创发展动能 中原科技城建设提质提速。优化提升26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速融合。持续推动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和鲲鹏软件小镇、海康威视等项目建设;引进中航建设集团华中总部、京东科技中原总部等高质量项目156个,落地华为中原区域总部等项目95个。 强力打造创新平台。龙湖现代免疫、天健先进生物医学等省实验室加快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新组建14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6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达到55家。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超聚变数字、致欧家居实现全省独角兽企业零突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8%、37%,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912家,总数达到1.18万家。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标准化、实体化、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全省复制推广,聚集双创载体32家、私募投资基金机构247家、大数据企业超2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310.4亿元、增长12.2%,研发强度达到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 加快建设国家人才高地。持续实施郑州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服务“四个一”模式,高质量筹办招才引智大会专场活动,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10名。实施青年人才新政10条,投用人才公寓15万套,集聚青年人才21.4万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强力推进,新增技能人才57.68万人、高技能人才20.13万人。 关键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聚合力,持续激发活力潜能 深化改革方面,“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推进。上线“一件事”405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304项、“即来即办”1028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504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最长审批时间压缩至41个工作日,“清单制+告知承诺”试点实施,企业抵押登记“秒办”;2035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审批大厅,加速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高频事项、便民应用达到2614项,“郑好办”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7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市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城市发展等8家集团顺利组建,建立了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别化薪酬等机制,中原环保、数智集团等企业开展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1万亿元、增长14.7%。开发区改革强力推进。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总要求,将全市26家开发区整合为17家,建立“六个一”推进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增加400多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增加近200平方公里,高新区、经开区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综合排名居第18位、第22位。 扩大开放方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打造国家开放高地,进出口总额完成5911亿元,继续稳居中部城市第一。制度型开放水平快速提升。高标准建设自贸区2.0版,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加快申建河南自贸区郑州开放创新联动区,探索建设RCEP示范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新郑综保区稳居全国第一方阵;“7×24”小时通关机制、“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全面实施,通关效率全国领先。“四条丝路”协同发力。持续实施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成功举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郑州机场北货运区运营,水果、冰鲜水产品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同步运行。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新开通洲际货运航线9条,全货机航线达到48条,货邮吞吐量53.5万吨,连续三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建设,上街片区海铁联运首发开行,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1572班。跨境电商交易额1180亿元全国领先,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成功运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深化驻外办事(联络)处改革,常态化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招商;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四个利用外资专班和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实际吸收外资11亿美元。 关键词:城市品质 统筹城乡促融合,稳步提升城市品质 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配合省做好《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郑开、郑港融合发展25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机许市域铁路通车试运行,郑开兰城际高速延长线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国道107高架快速道全面开工,连霍高速迎宾路站等新建工程建成投用。以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和居住证互认为突破口,推动公共服务互利共惠、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社会保障并轨衔接。 高品质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高新产城、二七广场等32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粮二库片区等98个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实施。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首通段、城郊线二期开通运营,6条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北三环彩虹桥主体工程、环城货运通道等重大项目大头落地。郑州航空港站、郑济高铁郑州段投入运营,郑州南站枢纽项目前期持续推进。打通“断头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多个、共享停车泊位7.58万个。以“一体化、一张网”改革为抓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52.5公里、热力管网83.95公里、燃气管网298.55公里,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市域供水7.02亿立方米;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整治百日行动,排查供用气场所3.26万处,整治隐患近8000个,为80万户居民家庭加装燃气安全装置。新建绿地771万平方米、生态廊道8条,建成综合公园24个、公园游园60个。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1+1+6”方案,入地改造架空通信线缆150公里、治理窨井盖9.5万座、拆除违法建设206万平方米、整治施工围挡126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8%。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3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扎实开展,新改建无害化厕所1.6万户、农村公路240公里,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旅游精品线路7条。 关键词:绿色发展 树牢“两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落实黄河战略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开放,完成国土绿化及灾后恢复重建2.38万亩,抚育中幼林3.21万亩。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3天,1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4个县级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双碳”工作扎实推进。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及“碳中和城市”建设规划,汽车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建成加氢站1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617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签约中广核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210亿元;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持续推进,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新能源渣土车、网约车占比增大,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全部为新能源车。 关键词:城市安全 标本兼治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对照国务院调查报告指出的六个方面教训问题逐项整改,对标国家批复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1+15+15”方案,3499个灾后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开工3451个、完工3320个、完成投资610亿元。“一库一案”整治中小型水库27座,郭家咀水库等加固工程、金水河4个防洪卡口改造完成,“一点一策”整治城区积水点163处,防洪排涝修复工程加快推进,4.6万受灾农户全部住上安全放心房。出台防汛应急预案,扁平化实体化实战化工作架构加快形成,新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74处、防汛紧急避险点2889处、市级应急救援保障仓库1座,组建整合应急救援队伍7.1万人,构建安全劝导、灾害信息、应急管理网络体系17.6万人。扎实开展防汛备汛,确保度汛安全和黄河安澜。高标准组织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应急演练全国视频直播。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新冠疫情发生三年来,我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救治能力,关注重点人群健康检测,完善分级诊疗机制,畅通企业保供绿色通道,强化基层防疫网格力量,疫苗接种覆盖1213.6万人,6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91.01%;改造6家医疗机构为定点救治医院,构建“6+N”应急医疗观察救治体系,尽最大努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强力推进保交楼和安置房建设。全国首创保交楼“4+1”模式,落实支持资金300多亿元,全市保交楼项目实质性复工95%以上。列入省问题楼盘台账的“办证难”“配套设施不完善”两类项目全部化解。新建成安置房256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15.3万人。 关键词:民生保障 保障民生增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 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超额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稳岗2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8%。新投用公办幼儿园76所,市区新建中小学校24所、投用22所,投用高中9所。普通高中“双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高水平举办第九届博博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郑州儿童医院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首批示范标杆。4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通过验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100%达到国家标准,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国示范城市通过省级公示。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落地实施,受惠群众178.16万人次。新建更新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0个,落实公共体育设施选址226块,更新健身路径300条、建设智能驿站40个,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养老服务“五个一”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19个、特困供养机构12个、家庭养老床位6050张,全市161.7万老人全部入网智慧养老健康服务平台,获评国家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9个。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5.09亿元、老年人高龄津贴2.89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9162万元、特殊困难群众救助金5亿元。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791套、建成39223套、交付15503套,实物分配公租房10492套、人才公寓1110套,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13部。建成一级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二级农产品分拨中心4个,建设提升农贸市场20家、“微菜场”200家。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 王红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