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冬藏春发 逐梦新征程奋进开新篇 聚焦1/2023-01/05/06/20230105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财政资金去年花在这些地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月4日开幕的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郑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是郑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23年,全市将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起高峰。

2022 极为重要极不平凡

初步测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85.7亿元、下降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7%,进出口总额增长0.3%,实际吸收外资11亿美元,增长32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成绩一:

攻坚克难稳定经济大盘

建立完善防疫生产双线嵌合机制。全面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1+N”工作体系,动态管理白名单企业(项目)6263个,开辟保通保供绿色通道,应急状态下重点企业不停产、重大项目不停工。

有序打出稳经济政策举措组合拳。出台8方面45条举措和24方面109条措施。建立“郑惠企”政策服务平台,上线政策1110条,实现政策兑现“应上尽上”“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累计兑付资金59亿元;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国首创“4+1”化解模式。

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406个“三个一批”项目完成投资1140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70亿元,补短板“982”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395亿元。

多措并举提内需促消费。政企联动举办主题促消费活动800多项,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7.3亿元,带动消费超300亿元。

成绩二:

引优育新做强创新引擎

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中原科技城建设提质提速,优化提升26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速融合。“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科研及成果转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研发经费310.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三年平均增幅位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首次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44%)。

创新平台加速崛起。培育30家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新组建14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创新主体量质齐升。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累计入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28家。

创新人才大力引聚。发布10条“青年人才新政”,设立百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投用人才公寓15万套,吸引21.4万名高校毕业生来郑留郑发展。

成绩三: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

先进制造业发展持续发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超过5500亿元,2000亿级汽车装备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链成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突破百亿。新增富驰、超聚变2家超百亿企业,累计超百亿企业达到17家。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培育A级以上物流企业150家,培育华鼎供应链、藏金源仓储、华夏易通物流等3家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中国物流集团2个子公司中国特种物流总部、中国国际速递总部落户郑州。

成绩四:

做强圈心提升城市能级

引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1+8”郑州都市圈建设,完成创新协同、产业联动、设施联通等15项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专题研究。

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3499个灾后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开工3451个、完工3320个、完成投资610亿元,规划内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121.7%。印发实施《郑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新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74处、防汛紧急避险点2889处,组建整合应急救援队伍7.1万人。

高品质推进城市更新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开工241个、完工42个;截至12月底,既有住宅全年共加装电梯267部,其中已建成电梯213部,完成率107%。轨道交通已建成运营232公里,在建185公里。

高质量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城市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公共停车泊位5万多个、建设共享停车泊位7.58万个。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新建供热管网83.95公里、燃气管网298.55公里、供水管网152.5公里。建成公园24个、游园60个,新建绿地771万平方米。

成绩五:

释放活力推进改革开放

“空中丝绸之路”方面,北货运区投入试运营,新开通洲际货运航线9条,郑州机场累计完成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53.5万吨。“陆上丝绸之路”方面,新开通国际线路5条,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网上丝绸之路”方面,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郑州—连云港和郑州—黄岛港铁海国际联运班列开行。

高水平打造自贸区试验区2.0版,郑州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获批运营。药品口岸获批增加药材进口事项。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最长审批压缩至41天。在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综合成绩连续4年排名首位。

成绩六:

厚植绿色优化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61个重点项目,1~10月份已完成年度投资89.1亿元。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0天。1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4个县级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成功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成绩七:

久久为功抓好民生改善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8%。

民生实事稳步推进。76所公办园建设完毕,投入使用中小学25所,新开工22所,9所高中投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一期工程交付,二期工程已启动。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19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12个、家庭养老床位6050张。2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全部建成,200家“微菜场”完成布局。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加强。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分别参保548.18万人、264.47万人、318.74万人、261.61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调整提高为每人每月750元,全市共救助保障低保、特困、临时困难群众6.63万人,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5亿元。

2023 奋力挑大梁起高峰

202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国家及省定目标。

重点一:推动经济平稳向好

紧盯项目扩投资。力争工业投资达到1500亿元、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000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含城市有机更新)投资达到2200亿元,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0亿元。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力争省市重点项目数量达到1000个,年度投资突破500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48%以上,省重点项目达到300个以上,产业项目储备数量占比达到60%,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占比达到50%以上。

提振市场促消费。力争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分别完成253亿元、1728亿元、10.8亿元、393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挖掘潜力扩出口。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原材料、技术、标准和品牌出口。支持本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力争服务贸易增长5%。

高效统筹稳运行。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0万户、全市总量突破200万户,新增超百亿企业1~2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培育“三高”企业累计4000家以上。

重点二:推动产业体系强基固本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5大优势产业,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汽车产能尽快达到300万辆、本地配套率40%以上;谋篇布局氢能与储能等6大未来产业,规划建设加氢站200座以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690辆以上。

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传统汽车等6大传统产业,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国内知名轻型商用车基地及轿车生产基地。力争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0%以上,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稳定在45%以上。

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实施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园区提质等八大行动,力争新增10家以上A级物流企业,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以上。做大做强期货产业。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新增上市挂牌公司10家,资本市场融资突破1200亿元。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全年新增10家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培育50家左右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数字经济总量突破6500亿元。

强化开发区主战场主平台作用。高新区和经开区要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列中提质进位,其他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在100位以内。

重点三:推动经济秩序安全稳定

扎实做好问题楼盘化解和保交楼工作。力争6月底前不动产办证类问题楼盘实现清零,终结性化解率达到100%,年底前涉及7万套住房、2100万平方米的60个国家专项借款保交楼项目交付使用。

抓紧抓实安置房建设。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6万套、基本建成3万套,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420套,新增物业管理面积400万平方米。通过“建、租、购”的组合安置方式,确保2023年未回迁群众实现户均一套房回迁。

重点四: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100家,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家。力争培育20家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和5家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培育壮大创新“生力军”。力争全年新增高企1000家以上,全市高企总量突破6000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定在30%以上。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

抓好创新团队“引育用留”。力争新吸引20万名青年人才留郑,新引进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

重点五:推动内外循环畅通联动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加快“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建设返程班列集散中心,鼓励开行冷链、电商、国际邮政等特色班列;加快“网上丝绸之路”创新发展,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

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持续推行“一件事”政务服务改革和“一网通办”,开发上线更多惠企惠民服务事项和“三跨型”民生热点服务“一件事”。不断扩大“跨省通办”范围,“跨省通办”事项达100项、“免证办”事项达500项。完善“1+16+204+2677”市县乡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

加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4个外资招商专班作用,加强与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和日韩、欧美在华商会、机构的联系和对接,力争全年引进省外资金1328亿元。

重点六: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加强城市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领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重点抓好179个在建项目,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使郑州主城区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新建改造供热管网3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400万平方米。

重点七: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02万亩,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0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万亩。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20~30个精品村。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承包地合同、土地流转合同网上签订;持续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工作;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

重点八:推动生态环境宜居宜业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订实施新一轮黄河战略专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细化制定2023年黄河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

稳妥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方面,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定在30%以上,高耗能产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下。能源结构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力争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装机规模58万千瓦,投资23.2亿元。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推进净土保卫战,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做好国土绿化。全年完成国土绿化0.21万亩、中幼林抚育4.3万亩,建成森林乡村100个、森林特色小镇9个。新建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园游园40个,新建道路(廊道)绿化40条。

重点九:推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新建公办园11所、投用13所,继续增加普惠学位供给;市区新建、扩建中小学15所,投用16所,支持助推驻郑高校“双一流”建设。

提升卫生健康保障水平。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0名以上,努力打造30个品牌学科。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赋能”工程,3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持续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完成30个乡镇级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千人托位达到4个以上。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郑州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