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明日万人长跑迎新春
一碗烩面的倔强
黄河上最长公路桥 桩基施工全部完成
具茨山下农闲忙
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 顶管机“中铁1179号”在郑下线
市委宣讲团走进金水登封 新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郑商所3个期货期权 被确定为境内特定品种
20人入围“出彩河南人”最美退役军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碗烩面的倔强

本报记者 孙志刚

1月6日,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郑州国棉四厂家属院内几栋老楼合围的空地摆满小方桌,客人推杯换盏小酌,欢声笑语不断。“咱俩就靠墙根、晒太阳吧。”新来的客人从一楼大厅边往外走边说。

外面虽然吹着小风,但溜墙根边晒太阳边吃饭也格外惬意。墙根前有四五桌也满了,大厅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的烟火气十足。

烤羊肉串、烤腰子、烤生蚝的炭火烧得红彤彤,一刷油“滋滋”作响,蹿得老高的烟火直燎得“四厂烩面”鎏金匾额如腾云驾雾。感受着这诱人的香味,那抚人心的城市烟火回来了。

“客流回升,又好起来了。”四厂烩面老板赵民侃说。

四厂烩面位于郑州国棉四厂家属院,是生活区家家爱吃的家常饭,以面筋道、汤醇厚、味美鲜香刺激着食客的味蕾。“老一辈是去四厂吃烩面,不叫四厂烩面。”60岁的赵民侃说。留在老四厂人记忆中的是,当时四厂家属院里有四五个人拉着架子车卖烩面,纺纱厂职工的口头禅是:“走!到四厂吃烩面去”。

“小时候老爸会端着锅去买,端一锅全家吃;冬天厂门口老四厂烩面在路边搭棚卖,在里面吃热气腾腾的,可暖和了。”大众点评网友“兔斯拉”回忆说。

四厂子弟赵民侃把郑州西郊人“到四厂吃烩面”的口头禅,硬是做成了远近闻名的“四厂烩面”品牌,并注册了商标。这碗倔强的烩面见证了郑州国棉四厂几十年兴衰史,如今厂不在了,烩面馆红火依旧。

疫情让郑州这座城市历经磨难,城市多次摁下“暂停键”,“四厂烩面”也开开停停,但依然顽强的坚守。每次停业,赵民侃的烩面馆11名服务员工资照发,吃喝全管。他却独自背负着每月近20万元的支出,咬牙坚持。

“网红店”的连锁反应,也波及四厂烩面这个“小商圈”。饭店周边有五六个小烟酒店、院里院外还有卖浆面条、炒凉粉、臭干子的小三轮,还有推着自行车卖冰棍的小贩,靠着“四厂烩面”引流客源,养活着几十人。

54岁的郑志杰三级肢残,自住房改烟酒店,靠着烩面馆的人气每天能卖1000多元。“有这个小店我就能养活家里。”郑志杰说。旁边的“伟鹏烟酒店”租50平方米的门面房,月租金8000多元,就是靠着烩面馆引流每天能多卖2000元左右。

餐饮复苏,稳经济“稳大盘”政策接踵而至,让像赵民侃这样的小老板直接受益:免税、降息、免房租等政策纷纷落地。赵民侃介绍,经营中免了税,租的郑州国棉四厂生活服务中心的房子也减了房租。为了维持面馆经营,赵民侃用住房抵押贷款87万元,降息让他少付了利息。“郑州政策真给力,抓住机会挣钱,把疫情耽误的撵回来。”赵民侃抓住复工复产复业的好时机,克服自身困难,甩开膀子加油干。

吃烩面吃的就是城市烟火气。吃烩面、拉家常、絮叨如烟往事。来四厂吃烩面的,吃的不只是面,而是老郑州人、老纺织人对那段火红岁月的追忆,他们在吃烩面中回味世代纺织人曾经的青春,寻找那深藏内心的朴素情怀。每个小方桌都围着三四个人,顾客花100多元,点一份羊骨头、每人一碗烩面,再点上花生米、拌黄瓜、卤水豆腐,几杯小酌,在微熏中释放工作、生活的压力,也感受城市烟火气。

“现在晚上几点收摊?”记者问。

“夜里只要有顾客就卖。”赵民侃说,抓住经济复苏、餐饮复业、政策支持的大好时机,准备大干一场,争取来个开门红。

此时的郑州,春联年画已摆上街头,人们置办年货,欢庆新春的氛围渐浓。与新春的喜气相比,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四厂大院,红红火火的场面更让人心潮澎湃。记者看着这些,感受着熟悉的万家灯火,不禁感叹:这烟火气大概就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安,岁月安好;寻常的烟火,才是最美的风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