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冬腊月下粉菜
峰岚嶂霭色朦胧(国画) 袁士珍
可贵的远见
小寒冬藏
《家山》:以一村之隅展示时代变迁
冬猎(油画) 左国顺
新桃旧符话门神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张海洋科研团队先后选育出“豫芝8号”“豫芝9号”“豫芝11号”“郑芝97C01”“郑杂芝 H03”“郑芝98N09”“郑芝13号”等18个芝麻新品种。其中“豫芝8号”“豫芝11号”分别获得 2003年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豫芝11号”集优质、高产、多抗、早熟于一体, 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抗病、早熟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在芝麻品质及综合优良性状育种上获得了较大突破。“郑芝15号”“郑芝16号”“郑芝17号”“豫芝21号”等 4个高油芝麻新品种含油量均超过58%,大面积应用后,使我国主产区芝麻含油量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不但增强了我国芝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还对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 2012年至 2016年的5年间,张海洋团队使我国芝麻平均单产提高了22.7%,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领了世界芝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栽培方面,张海洋团队建立了我国芝麻麦茬免耕直播、起垄栽培、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高产高效规范化栽培模式。同时,张海洋团队还与国内外科研、生产、贸易部门合作建立起优质芝麻商品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科、农、贸”“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

“十二五”以来,张海洋率先建立了芝麻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芝麻机械化收获,也为世界芝麻高产栽培提供了典范。同时,张海洋团队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墨西哥、韩国、日本、印度、越南、古巴、肯尼亚、苏丹、坦桑尼亚等20余个芝麻主产国和消费国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此外,张海洋团队还积极开展芝麻新品种新技术对外输出。2014年以来,张海洋团队在苏丹建立了国际芝麻科研与生产基地,选育出了适于苏丹种植的芝麻新品种“苏丹1号”“苏丹2号”,建立了苏丹芝麻主产区高产稳产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为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张海洋主持完成的“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河南省农业领域时隔8年再次在技术发明奖上实现突破,也是自 1978 年以来我国油料作物领域获得的第三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

农业的“芯片”

2018年4月至8月,笔者基本都是在采访河南的育种家。采访之前, 笔者的想法是单独做一章“育种家列传”。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想法就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的优秀育种家太多了,除了上边写到的,还有一大批。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别说都写,即使选择改革开放之后的杰出代表,也不少于30个人,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厚书。因此,限于篇幅与本书的主旨,只能忍痛割爱。

采访育种家给我的最大感受,一是他们真忙。搞研究,做实验,还要跑推广,哪有闲暇,很多时候都是约几次才能见面。二是他们是真辛苦。听起来“高大上”的育种家,其实就是“高级农民”,既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而整个育种过程,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与种子打交道、与庄稼打交道。可以说,他们与土地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真正的农民。风吹、日晒、雨淋,让很多育种家皮肤粗糙、面容沧桑—— 那不仅仅是时光的印记,还记载着种子的秘密。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粮食增产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大量事实证明,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可取代的,因而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产业。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强大,种业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从种子大国迈向种业强国。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河南的粮食作物育种水平,在全国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五花八门的外来作物种子由于“水土不服”,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80年代后期,河南粮食生产还是以引进品种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河南开始重视农作物良种的培育与推广,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很快在全省形成了独特的“河南育种家群体”,展开农作物品种育种科研攻关,为河南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专家队伍保障。

依靠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辛勤钻研、刻苦攻关,河南粮食作物育种突飞猛进,自主创新品种越来越多,取得了全国一流的成果。仅 2001~2008年间,河南就选育出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新品种:共有414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11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有9个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小麦“郑麦9023”和玉米“郑单 958”均为国内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河南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河南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9年5月22日,由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观摩组来到了位于新郑市北的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试验基地。试验田内是由上百个小麦新品种形成的种质资源“宝库”。此时,正处于灌浆期的麦田,随着微风泛起一波波麦浪。

这里培育的新品种,大部分都是“太空麦”的后代。为了打破基因连锁、提高变异率,培育出更多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将辐射、航天诱变与常规杂交、分子育种、生物技术等相结合,创制了一批优异小麦育种种质资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技术。目前,基地已累计培育新品种 7 个,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增产小麦20多亿斤。

河南省科学院小麦航天与辐射育种关键技术团队首席专家张建伟向观摩组介绍:“2017年国家出台了优质麦新国标,当年参加测评的近400 个小麦新品种仅有两个达标,其中一个就是我们通过航天辐射育种方式培育出的‘郑品优9号’。”

“郑品优9号”属于优质强筋品种,新出台的优质麦新国标,增加了最大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吸水率等理化指标,“郑品优9号”能顺利达标,展示了其优异的食品加工品质。

据了解,同位素研究所培育出的另一个优质中强筋国审小麦新品种“豫丰 11”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高、适应性广,在2019年的持续春旱条件下表现突出,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这标志着河南小麦航天辐射育种已走在全国前列。

(全文完,本报有删节)

5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