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鼓励支持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着力点
强链保供 守好经济生命线
用“家温暖”守护职工“心理健康”
让延安精神激励我们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着力点

喻晓雯 喻新安

河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向着“两个确保”目标奋勇前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精心谋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选准着力点。

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清醒认识我国区域竞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一是制定好应对重大变局的发展目标。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到2035年,我省要基本建成现代化河南;到本世纪中叶,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确保”的目标,体现了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加压奋进开创新局的指导思想。全省上下要振奋精神,争创一流,把“两个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二是不断提升河南发展的动能势能。对照全国、全球标杆,把谋求出彩的任务和要求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具体规划、举措和项目,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动能势能持续积累提升,力争河南在攻坚转型中蓄势崛起,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三是以制造业为主重塑河南产业体系。要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能级;做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相结合。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为例。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敢于到全新的、更公平的赛道上,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赶超。要锚定科技创新关键点,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携手合作。

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上台阶开新局

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打造从0到1、从1到 N的创新链条。一是抓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二是抓创新项目。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占据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攻克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技术,转化一批支撑引领我省抢占未来高地的新技术,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抓创新载体。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引领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体系。加快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提升各级各类创新载体发展水平。四是抓创新人才。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重点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学科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结合省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始终扭住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不放松。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快新型城镇化,使得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城市文明,提高生活品质。河南户籍人口1.08亿,辖157个县(市、区),超过百万人的县(市)26个,人口超8万人的镇30个,由此决定了河南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按照河南新型城镇化战略,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2021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低于全国8.27个百分点,因此,河南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受文化程度、就业能力、养老和进入城镇的成本等因素影响,就近城镇化将成为主流,县城和重点镇将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在发挥大中城市引领作用的同时,把就地城镇化作为重大任务,构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农村居民半小时生产生活圈,培育发展一批3~5万人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推动优势再造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把推动优势再造,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实施枢纽能级巩固提升行动、物流提质发展行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集聚效应,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建设交通网络、物流枢纽、关联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二是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深入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着力推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迭代应用,开展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建,加快完善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耦合。三是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要在遵循法制统一、规则统一的前提下,提高省内配套水平。坚持以市场换产业、换投资、换技术,吸引更多总部经济、制造研发、枢纽基地等好项目、大项目,引领带动河南产业优化升级。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尽力释放社会生产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合并、以产业为基础的专业化整合、跨区域的省市同业资源整合等形式,推动省管企业提升规模实力。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妥审慎开展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实施放权赋能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推动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深化事业単位重塑性改革工作,着力解决事业单位“慵懒散小乱”等问题。

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加大压力测试,重点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等领域探索新的规则制度安排,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有机结合,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以及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的业务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国家赋予的“两体系、一枢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服务“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推动“空中丝绸之路”提质扩能。

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新创业

着力解决干部不敢为的问题。抓住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关键症结,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干得开心、拼得安心。着力解决地方不敢闯的问题。支持市县镇村创造性工作,强化结果导向,防止过度留痕、过多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强化容错机制,防止问责泛化,支持基层单位围绕中央和省委总体要求进行差别化探索。努力解决企业不敢干的问题。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能动性,澄清是非,减少思想上和政策上的杂音和混乱,创造比较确定的、稳定可靠的经营环境。认真解决群众不敢首创的问题。要营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打通政策“直通车”、畅通服务“高速路”,消除群众首创顾虑,推动全民创新创业突破瓶颈,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