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李晓光 文/图 这些日 “闯哥”特别忙,每天奔走在术师傅农副产品加工厂和“八大碗”加工基地之间,切菜、装碗、抖音直播带货…… 1月11日,虽已数九寒冬,但“闯哥”和其他师傅们却满脸汗水。 “过了腊八就是年,正是销售酱菜和八大碗的好时节,得抓紧生产一些。”趁往市区送货间隙,“闯哥”在车上和记者聊起来他的“闯”业之路。 “闯哥”名字叫术志闯,登封市石道乡术村人,也是登封嵩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前些年一直在外面闯荡,我又叫志闯,所以大家都喊我‘闯哥’,在抖音直播带货中,我都自称 ‘闯哥’。”“闯哥”名字的由来让记者有了好奇心。 “闯哥”好闯,1997年,年仅18岁的术志闯就外出闯荡去了。北漂的艰辛让术志闯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北京经营过衣服,也搞过外贸……虽然做生意很辛苦,作为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累没什么,这时不打拼啥时打拼?”术志闯就这样在北京打拼了七八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些年国家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那么大,石道乡土地肥沃,也是颍河的源头,水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业产业有一定的优势。”2005年,在外经营的术志闯回到家乡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干起了酱菜的生产加工。 “之所以回到家乡创业,就是想着让村里年龄较大的村民有个活干,多增加一份收入,算是对乡亲们的一种回报吧。”术志闯介绍,就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日常就有30多个村民在这里打工。 “一到冬季,我就来这里给芥疙瘩削皮,一天也能收入六七十块,要不是有志闯这个加工厂,像我这么大的年龄出去干活谁还要呢?” 今年71岁的村民史闪提起术志闯赞不绝口。 在农副产品加工厂记者看到,削皮后变得洁白光滑的芥菜,手工切丝后,经过人工炒制,保留了芥菜的清爽,锁住了芥菜的水分,汆味浓郁,爽脆可口。“芥丝原材料都是周边村民种植的,签订有种植协议,订单收购,让种植的老百姓吃上定心丸。”术志闯悄悄告诉记者,去年因多种原因,芥疙瘩市场价格非常低,但加工厂给种植的村民签订有协议,必须得按协议价收购,仅此就赔了十多万元。“我赔点没什么,但不能让村民们吃亏,回来创业就是想给老百姓办点实事的。” 作为登封酱菜非遗传承人的术志闯,在做好酱菜加工的同时,2018年又流转了1800多亩土地,成立了嵩少种植合作社,开始种植黄桃、冬桃等果树和蔬菜,建立了农耕文化体验园,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又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渠道。“专业合作社里用人较多,平常都有四五十个人,特别是在给桃子套袋时期,一天干活的有二三百人。” 爱“闯”的人闲不住。“我们这儿传统习俗爱吃水席,八大碗就是水席中的灵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更怀念过去的老味道。”腊八已过,术志闯又干起了八大碗的制作和加工,村民又多了一条就业的门路。 临近中午,冬日暖阳,漫步在术村,处处散发着八大碗浓浓的香味。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