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豫奋进豫出彩 聚焦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稳中提质
今年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稳中提质

1月14日开幕的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河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是河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扛稳“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政治责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一之、我十之” 的拼抢劲头,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推动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预计经济总量将跃上6万亿元新台阶,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排名大幅前移。2023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

2022 极不平凡

2022年全省GDP预计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与上年持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1.92%。

成就一:经济大盘总体稳定

双线嵌合发力显效。以“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制度为抓手,创造性建立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双线嵌合机制,确保疫情期间企业不停产、项目不停工、物流不停运、商贸不停业,我省“积极探索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路径”作为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

市场需求稳步恢复。前11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4%、增速是全国的两倍多。开展汽车、家电、餐饮等促消费活动,前11个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3%、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多措并举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全年进出口总值有望超过8500亿元。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大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落实援企稳岗等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全年新增技能人才403万人,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0.3万人。前11个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5%、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

成就二: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四梁八柱”全面建立,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在科创体系、人才机制等方面加速融合,“中原农谷”启动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顺利落地、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突破,新建7家省实验室、15个省产业研究院、28家省中试基地、8家省产业创新中心、12家省创新联合体。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遴选80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链,布局建设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一期投产在即。制定出台加快现代物流强省建设意见及若干政策,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市场主体稳健发展。全省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

成就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制定实施营商环境“1+7” 系统改革方案,开展营商环境全域评价和省级示范创建,制定第一批省级“免申即享” 惠企政策清单,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平均压减超过70%,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达到95%以上。

对外开放势头良好。郑州航空港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投入运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正式启动,首次开通“船边直提”海铁保税货物班列,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2.46万吨,中欧班列 “中豫号”开行1713班次。

成就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提速。深入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郑州都市圈“1+1+3+N+X”规划体系,全面重塑重构航空港区管理体制机制,兰考融入郑开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

县域经济底盘更加坚实。赋予县(市)第二批8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直管县范围扩大至全部102个县(市),完成认定第三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57.87亿斤,新增产量49亿斤、占全国增量的66.3%。5个县(市)获批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2.4%、17%。

成就五:绿色转型走深走实

重大战略加速落地。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干流右岸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四乱” 问题动态清零,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启动实施,获得山东省黄河流域省际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开展百家以上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全省新增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5个、绿色设计产品25个型号,郑州、平顶山、三门峡列入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800万千瓦、占比超过40%。

环境质量有效改善。PM2.5 年均浓度47.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42天,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省辖市建成区144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成就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灾后重建扎实推进。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构建12个专项规划和9市实施方案互为补充的 “1+N+X”规划体系,实施灾后重建项目19866个,110个村民集中安置住房全部建成,351.5万亩水毁农田完成修复、4312个水利项目基本完工。

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全省82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现标准全覆盖、服务全达标。基本实现全省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全覆盖,现有提供托育服务机构达到4700余家、可提供托位超过21万个,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8.86万户,棚改安置房开工10.89万套、基本建成19.26万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提高4%、4.6%。

2023 攻坚之年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 目标统筹衔接。

推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把握“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内需有效拉动。把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强力实施“四个拉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集中攻坚,提升供给体系与本土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把内需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把创新摆在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一体化构建省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全链条,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以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效率、增强韧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关键环。

三是强化枢纽经济牵引。进一步完善提升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功能,加快集聚枢纽偏好型产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以贸促工、以工强贸,推动交通、物流、产业、商贸加速融合。

四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永恒目标,切实落实 “两个毫不动摇”,着力塑造“万人助万企” 营商环境品牌,聚焦营商环境难点痛点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强化政策精准滴灌,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潜能。

五是强化城乡融合带动。加快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郑州都市圈建设,带动圈内城市同城化发展、辐射周边城市联动发展,以城乡融合畅通县域经济循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结构性潜能。

六是强化精准有效化险。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守牢粮食、能源等领域安全底线,精准研判、妥善应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织密织牢经济安全网。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做好9方面工作:

重点一: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增强经济恢复发展动力

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重点二: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要汇聚一流创新要素,孵化一流创新主体,建设一流科教体系,聚集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重点三:

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重点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开放通道优势,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五: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要大力发展特优产业,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重点六: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双核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重点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河南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化环境污染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重点八: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重点九:

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进一步织密织牢经济安全网

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兜牢财政金融风险底线,抓实房地产领域风险处置与防范,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风险防范。

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