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同志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城市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打造政民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 市政协委员 郑方燕 郑州要利用“郑好办”,建设官方应急避难救援信息平台。平台内容设置包括: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相关公众号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扩大接收人群,预警早知尽知;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加强灾害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并随时保持警备;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公开,对全市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地址,所能提供的保障信息公开发布,随时可查;求助救援信息发布,开通求助救援信息的发布渠道,求助人员可及时发布求助信息,救援人员可及时查看求助内容,并依据救援能力实施救援行动。 同时,打造政民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充分调动和运用民间救援力量,积极组织人民群众自救助救。 应急管理部门对民间救援组织救援能力、救援设备、队伍规模等进行评级,分级分地区分专业登记注册,成为应急救援的后备补充力量。对登记注册的民间救援组织定期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补贴,进一步强化民间救援组织的专业性。鼓励基层社区建立救援宣传队伍,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救助救能力的讲解和演示,协助社区基层做好群众知灾懂灾、知救会救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普及。 建设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 市政协委员 胡大宽 如何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是当前轨道交通运营部门急需关注的问题。 建议由应急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地铁集团研究依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建设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加大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线路、站场、相关专业设施设备系统、应急物资和安全防护设施等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日常应急演练,强化各个部门在重大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中的协调度和配合度,充分发挥志愿者积极性,提高乘客自救互救能力。 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协调联动、快速反馈处置机制;加大智慧轨道投入,通过热力图、人像识别、行为分析报警系统等前端采集传输设备,加强大客流在线监测、实时分级提示,超前发现和精确管控,能加大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点排查和监测力度,加大对设施设备和环境状态以及客流情况等的排查与监测,提高智能监测反馈处置能力;加大轨道交通消防大队力量,健全轨道交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形成合力。 提高综合应急管理水平 市政协委员 王世洪 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存在的区域协同联动推进不够、应急管理人才缺乏、应急科技支撑不够、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亟待加强等短板弱项,我市应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强推进,努力构建着眼长远、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综合管理体制,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优化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部门、军地三个协同,积极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实施应急管理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着力整合发挥安全应急产业原有优势,研究编制安全应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汉威电子、信大捷安、山谷网安等龙头企业优势,在信息安全、军民融合、应急装备、交通安全、医疗应急等五大领域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在空间信息、航空应急、农业安全等潜力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技术,推进应急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和打造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和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应急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形成集应急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安全应急产业链。 筑牢应急救灾群众防线 市政协委员 王炜 灾害的发生大多是突然降临,应对灾害必须未雨绸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立足最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仔细分析研判危险因素,补齐抗灾短板,筑牢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应急救灾群众防线。 要建立区域应急指挥和应急准备系统,实现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全程管理与提前准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制度管理与程序化运作相结合。 改变以往物资设备集中储备的方式,由各办事处建立小型储备库,配备必需的抽水、防洪、发电、物资人员运载工具等物资,如遇灾害可迅速启用。各社区依据人口、易发险情,动员组织成立“红十字社区救援队”,配备必要物资装备,红十字会给予专业培训,成为战时第一时间抢险,过渡期难民营服务,平时抢救居民突发疾病和突发危险,传播急救逃生知识,传染病流行时防控消杀的社区骨干。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组建加强县区级红十字专业志愿救援队,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志愿者组成,实现高难受灾点的救援,分为抢险、伤员转运及战地医疗分队,赈济救援、后勤运输保障分队等,在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开展救援。政府给予救援物资、训练资金的支持。 专家声音 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保障机制建设 昭元智慧建筑研究院副院长 施秀琴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平时把机制建立起来,战时才能发挥作用。 郑州应以基层队伍建设为抓手,夯实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以开展基础应急能力培训为发力点,加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演练。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专兼职救援队伍队员、普通社区居民群众,要分类分层次做好防灾应急知识培训工作。要把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思想、统筹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作为党校必修课程,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轮训,提高我市党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相关部门要做好培训预算和规划,抓好落实。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其中,郑州市不少于200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分别建立不少于50人、20人、10人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议为列入名单的专(兼)职救援队伍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完善救援队伍优待保障政策,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列入这个名单的人每年要安排专门的训练和演练,要比普通人掌握更多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去,发挥作用。 多措并举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建设 河南省建筑业协会消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邓建华 近年来,在应急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郑州市各级部门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建立了县区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了指挥调度机制,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7000多本,开展了广泛的、多层次的演练工作。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队伍基础还很薄弱,发展还不平衡,应对自然灾害、安全风险、极端灾害天气等还有些忐忑不安、没有把握。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还是要从抓基础入手。要发挥行业部门各自优势特长,强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各部门要发挥职能特长,齐心协力,做到职责清晰、预案翔实、训练演练到位,努力实现“防大灾、抗大灾”“全灾种、大应急”的格局。要依托大型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专业救援力量。适时组织“走出去”,到一些队伍建设比较规范、比较合理的地市学习经验,学习先进的建队模式、管理模式、保障方法等,结合实际,建立符合郑州地域的应急救援体系。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与他们建立良性的互动,建立完善应急响应调度、服务保障、奖惩评价等机制。建议平时通过他们开展应急科普培训、灾害风险普查等,战时调动他们参与救援。 真诚回应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 下一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落实“四个统筹”,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者队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保障等相应配套措施。 完善跨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明确在应对跨区域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以及联动办法,把信息沟通、应急处置、资源调拨与分配、危机责任追究、受害方利益补偿、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等内容,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征集和补偿办法。 同时,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待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对在应急队伍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加大特殊灾害尤其是生化、医学等领域的联合应急救援准备,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协同机制,不断提升特殊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建立救援队伍培训教育考核机制,对考核合格的救援队伍及队员,发放相关技能证书,并开展联动联演活动,提高科学救援能力。 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以来的探索实践,充分印证了改革成效,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建队模式已难以应对“全灾种”任务需求,队伍发展建设与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不相匹配,遇到了一些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下一步,在队伍建设方面,要聚焦“全灾种、大应急”使命牵引,深入推进执勤岗位练兵,加强对特种灾害救援技战术研究攻关,健全完善专业培训体系,强化专业攻坚力量建设,打造多元战勤保障体系,不断提升队伍实战打赢能力,确保随时拉得出、打得赢,为守护民生民安、维护消防安全兜线保底。要不断提升专业化层次,建立完善救援技术资格认证制度,分等级考评,分专业认定,逐步实现专业队伍全员持证上岗。分灾种召开不同类型专业队伍建设示范会、现场会,修订编制、总结固化训练指南、编队编组、岗位设置、技战术、器材装备配备和作战行动安全、能力考评等标准,逐级强化专业训练和培训,提升专业队整体建设水平。强化综合保障能力水平,攻坚基层消防力量建设,确保基础工作见实效,重点工作有突破,全面工作上台阶。 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郑州地铁集团 郑州轨道交通已运营8条线路、232.4公里、166座车站,运营里程居全国第14位;在建7条线路、185.6公里、110座车站,计划2024年底前全部建成通车,运营里程达451.7公里,将由以建设为主逐步向以运营可持续发展为主转变,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安全运营是公司核心重点工作。 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协调联动、快速反馈机制情况,围绕“智能车站、智能运维、智能调度、智能安检、智能段场”五个维度,全面梳理智慧运营需求100余项,有序推进智慧地铁建设。积极推动建设“以公司为主导、生产单位为核心、救援队伍为保障、领域专家为指导”的应急管理体系,与上海隧道合作组建一支专业化地铁隧道结构专职救援抢险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配备应急救援人员63名,各类抢险机械设备74台(套),各项配置及人员专业能力均处于行业前列,可有效满足郑州地铁隧道结构异常处理和险情处置的要求。成立运营车辆专职救援队、转辙机抢险队、光电缆抢险队等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全面加强抢险设备及专业人员配置,确保突发情况下紧急救援保障到位。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为郑州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轨道交通运营服务。 不断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 城市专业应急队伍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安全与发展,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结合行业职责,进一步加强自来水、燃气、热力、防汛、除雪、照明、绿化等应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完善物资设备保障,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2022年,制定了《郑州市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郑州市城镇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试行)》《郑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郑州市城市集中供热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试行)》。各相关单位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充分评估困难和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科学制订演练方案,制作演练脚本,从实战角度增加灾害场景,确保达到实战效果。2022年,共组织开展城市防汛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共计40余场次,自来水、燃气、热力、污水净化等专项应急演练30余次,全面提升了应急处突能力。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城市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为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为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郑州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在防汛工作中具体承担“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御洪水应急抢险的技术支撑”三项职能,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指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水利行业防汛工作职责,强化担当、积极作为,立足“防早、防小,抢早、抢小”防汛抢险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相关工作。 为做好全市水库、河道等水利工程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工作,在健全体制机制、压实防汛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强化水工程运行调度的基础上,围绕水利系统应急队伍建设,调整优化水利防汛抢险队伍,调整丰富完善专家库,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演练,进一步健全了我市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险情往往伴随突发洪水等因素出现,为减少工程汛期险情发生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强化“灾害重在预防”的理念,加强汛前、汛中、汛后不同时段的隐患排查力度,持续强化“防重于抢”等防灾减灾理念宣传,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尽可能将发生灾害的风险遏制在源头。 市级抢险队伍占比较高(15支455人),区县(市)抢险队伍较少,且我市水利工程尤其是124座小型水库,大多分布在西部山丘区乡村,且多为县乡分级管理,管理人员少,专业人员更少,技术力量薄弱,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人员和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应对新形势下的防汛工作需要。 为维护校园安全提供保障 郑州市教育局 针对现状,各学校如何立足自我,建立一个快速反应、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抽调人选,组建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一种长效体制。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学校分布和实际,统一协调,按照就近保障,便于集结、机动的原则,从不同学校抽调部分教师,组建辖区教育系统的机动救援队伍。政府要给予保障,一方面,本级财务部门要做出专项保障经费,为学校购置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提供经费支撑,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教育系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学校提高应急救援相关的业务技能。 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是学校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重要举措,对建设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下一步,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进一步优化防灾减灾救灾顶层设计,创新完善减灾救灾体制建设,着力在提高应急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为维护校园安全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