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文霞 侯爱敏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如同水和电一样,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资源。它究竟让我们的生活如何更便捷、更智能,元宵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多个AI算力应用场景,充分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
在黄河信产的服务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完成一道工序只需拍下手边的绿色按钮,工位上方的显示屏就会显示相关数据,自动完成对安装位置、数量与质量的检查。
黄河信产与昇腾智造专家团队一起,依托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澎湃算力,推出了企业级平台化的智造AI质检解决方案,实现了质检的提质、增效、溯源。公司生产制造专家程明超介绍说,该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人工质检向智能质检的升级,PCB(印制电路板)的缺陷检测精度由90%提升至99.9%,误报率低至1%,质检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
在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大屏幕上展示着利用AI技术监测病虫害的画面。在一张图片上,清晰地展现着棉蚜的分布状况。这是他们连续3年采集了4万余幅棉蚜危害图像,使用华为的昇腾平台训练并建模,其识别精度达到了90%以上,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将识别结果与施药机械结合,实现棉蚜的精准防治,虫多的地方多打,没有就不打,少用农药,就减轻了环境危害。
大到黄河、高速公路、铁路两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小到某条河流的黑臭水体鉴别,人工智能都能轻松识别。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应用服务部主任余海坤介绍说,甚至农业保险绩效监管也能通过遥感手段和AI解译,把作物精准地判断出来,和保险公司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有没有虚假承保。(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