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家国同春 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奋力跑出“加速度” 全力拼出“全年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奋力跑出“加速度” 全力拼出“全年红”
2022年4月20日,郑西客运专线与中原西路与交会处,一列高铁驶出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郑州的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中原科技城建设提质提速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稳中求进、扩大消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保障民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诸多“关键词”,对未来一件又一件国家大事细细谋划,每一条都与咱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给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描绘出一幅目标明晰的发展蓝图。

向着目标,向着未来,我们一起奋力跑出郑州“加速度”!

关键词 稳中求进

【报告摘要】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精准施策,带动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把服务经营主体放在首位。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出台8方面45条举措和24方面109条措施,依托“万人助万企”推进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建立“郑惠企”政策服务平台,上线政策1110条,实现惠企政策“应上尽上”“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累计兑付资金59亿元;留抵退税380亿元,阶段性缓交水电气费用近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2亿元以上,降缓返补社保费32亿元。抓好双线嵌合机制,筛选6263家企业(项目)纳入“四保”白名单,应急状态下重点企业不停产、重大项目不停工。

2023年,郑州将持续稳定经济运行,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牢牢稳住经济大盘。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抓好100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48%以上,力争签约“三个一批”项目120个以上。聚焦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储备省重点项目300个,超10亿元项目占比50%以上。精准服务市场主体。深化“免申即享”工作,扩大政策清单范围,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确保政策精准实施、直达快享。

关键词 扩大消费

【报告摘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把提振消费信心作为重要抓手。抓牢一批重点项目,持续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新增9.4万辆、增长23.3%。开展“醉美·夜郑州”、金秋促消费系列活动,发放7.3亿元消费券带动消费300多亿元。创新落实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6条政策,实施个人房贷延期展期、建立头部企业白名单、人才八折购房、组织团购房、降低个税契税、推动都市圈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政策,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2023年,郑州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以实施“九大工程”为牵引,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2条政策措施,适度调整限购区域、支持团购在售商品住房、确保新市民都市圈居民购房同等待遇、推进租购并举、降低购房信贷负担、落实认房不认贷等措施,开展人才八折购房、新市民购房等活动,解决好青年人才、新市民等群体住房问题,稳定促进住房消费。落实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放宽二手车迁入限制等政策,用好省市汽车消费券,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加密公交场站、城市快速路、四环沿线、地铁站点及公园等公用充电设施布局。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夜间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支持跨境直播、保税仓直播等“直播电商+跨境贸易”,发展“网红经济”“品牌经济”“首店经济”,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壮大“智慧+”消费。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活力。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摘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聚焦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产业发展聚链成圈,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厚实。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1566”现代产业体系、“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4.6%。新增“四上”企业1237家,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95个、签约额2133.2亿元,工业投资增长35.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4%,占工业投资的40.3%。

2023年,郑州将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推进900个工业项目,构建“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产业集群生态;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50%以上,新增超百亿工业企业1~2家,新增入规工业企业3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同时,郑州还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报告摘要】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换道领跑强创新,全面增创发展动能。中原科技城建设提质提速。优化提升26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速融合。引进中航建设集团华中总部、京东科技中原总部等高质量项目156个,落地华为中原区域总部等项目95个。强力打造创新平台。龙湖现代免疫、天健先进生物医学等省实验室加快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新组建14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6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达到55家。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912家,总数达到1.18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310.4亿元、增长12.2%,研发强度达到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

2023年,郑州将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稳步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深度融合。大力引进国家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推进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等10个重大科创研发项目加快落地。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推动嵩山、黄河等7家省实验室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大科学装置项目,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100家。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实施研发经费投入补助政策,扶持“双百”企业加速成为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龙头企业,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8.8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

关键词 深化改革

【报告摘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上线“一件事”405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304项、“即来即办”1028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504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2035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审批大厅,加速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高频事项、便民应用达到2614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市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城市发展等8家集团顺利组建,建立了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别化薪酬等机制,中原环保、数智集团等企业开展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1万亿元、增长14.7%。

2023年,郑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8家市级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组建建筑企业集团,与郑煤集团形成“9+1”差异化发展格局。通过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积极招引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战略投资者,鼓励二级公司与优势民营企业混改。以项目为支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在公共停车、供热、水务、物流等领域打造新的上市企业。支持国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团队,推行目标考核制、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报告摘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充分发挥国家物流空港、陆港双枢纽优势,全力打造国家开放高地,进出口总额完成5911亿元,继续稳居中部城市第一。制度型开放水平快速提升。高标准建设自贸区2.0版,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新郑综保区稳居全国第一方阵;“7×24”小时通关机制、“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全面实施,通关效率全国领先。跨境电商交易额1180亿元全国领先,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成功运营。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四个利用外资专班和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实际吸收外资11亿美元。

2023年,郑州要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巩固扩大枢纽优势。持续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建成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争取中国邮政航空第二基地落地。加快机场三期扩建,开通郑州至巴黎、慕尼黑等客运航线,打造南至东南亚,北至俄罗斯、东北亚的“空中丝绸之路”。开行中欧班列(中豫号)2800列。推进海外仓全球化布局,完成跨境电商交易额1250亿元。完善提升开放体系。高起点谋划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加快联动区建设发展,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落地,推广跨境电商O2O新零售模式,新形成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30项以上。深化市场化招商机制改革,突出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基金招商、飞地招商。发挥港资、台资、日韩和世界500强四个专班作用,开展港澳台、日韩经贸活动和欧洲、中亚、东南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招商活动,力争招商引资签约总额突破7000亿元,实际吸收外资7.2亿美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报告摘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3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扎实开展,新改建无害化厕所1.6万户、农村公路240公里,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旅游精品线路7条。

2023年,郑州将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0万亩。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美丽牧场、农业产业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编制聚集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全覆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县(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业”“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提高产业支撑力。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报告摘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落实黄河战略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开放,完成国土绿化及灾后恢复重建2.38万亩,抚育中幼林3.21万亩。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黄河干流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3天,1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4个县级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23年,郑州计划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增强能源外引和输运能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无废城市中原样板,进入全国无废城市第一方阵。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推进空气质量好转。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碳达峰“1+11+7”政策方案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动货运车辆、铁路运输电气化清洁化改造;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90%以上,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30%。加快打造绿色屏障。实施新一轮黄河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

关键词 保障民生

【报告摘要】要兜牢民生底线。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郑州实践】

2022年,郑州超额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稳岗2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8%。新投用公办幼儿园76所,市区新建中小学校24所、投用22所,投用高中9所。普通高中“双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落地实施,受惠群众178.16万人次。养老服务“五个一”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19个、特困供养机构12个、家庭养老床位6050张,全市161.7万老人全部入网智慧养老健康服务平台。

2023年,郑州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支持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强化脱贫家庭、低保家庭及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推出20万个工作岗位,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培育优质教育集团。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5所、投用16所,持续推进高中段学校建设。

持续建设健康郑州。加快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市七院滨河院区等项目建设。以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为依托,构建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支持养老托育事业发展。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创建老年友好社区15个,推进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建成基层老年医疗康复(护理)中心12个、乡镇老年健康服务中心30个。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托幼床位达到5万张。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