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多元化碳补偿机制体系,是实现区域均衡化、可持续化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河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花亚伟带来关于尽快建立省级区域间碳补偿机制的提案。 科学核算摸清碳家底 “各地碳排放经济贡献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差异大。”花亚伟说,以河南为例,2020年郑州市碳排放量(4171万吨)偏高,但人均GDP全省第一,碳排放经济贡献水平(2.64)较高,生态承载能力(0.27)却较低;周口市碳排放量(1045万吨)和人均GDP均较低,但碳排放经济贡献水平(2.872)居于首位,生态承载能力(6.295)也较高,在确定碳补偿标准时有一定难度。我国各行政区划间也普遍存在类似问题。 除了区域间差异大导致碳补偿标准确定难,还存在碳数据可获取性及精确度不佳、资金来源与方式过于单一化、相关支撑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花亚伟认为,从碳补偿实践看,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和奖励,社会资本参与度明显不足,导致治理资金短缺、经济成本较高,未能体现使用者和受益者直接付费原则。同时,我国尚未出台碳补偿资金管理规定,缺乏有效管控,相关理论及量化方式研究滞后,大数据、5G等应用不够,激励措施也有待完善。 建立省域间碳补偿机制 “从更宽领域、更广区域看,我国亟待建立全国性、省域间碳补偿机制。”花亚伟表示。 花亚伟建议,多渠道保障碳数据准确性。加快碳数据库建设,搭建政府监管平台,完善企业基础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处理已有数据,整合补充历史缺失值。提高碳数据质量,进一步细化测算典型地区、重点行业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提高数据精度。建立高耗能企业碳盘查标准,采供产销运全程建立碳盘查标准,明晰各环节直/间接碳排放,为确定补偿主客体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加强标准设定的完善与更新。全面考虑区域差异性。立足区域低碳发展、碳汇能力等方面差异,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公平制定碳补偿标准。定时动态更新标准。在遵循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碳汇增量等情况变化,及时对碳补偿标准进行动态更新。 构建多样化补偿方式 如何促进资金来源与方式多元化?花亚伟还建议,拓展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发行政府债券,集中闲置资金弥补缺口;设立碳基金账户等配套制度,保障资金来源。构建多样化补偿方式。根据区域碳收支差异,由高碳排区直接向碳汇功能区支付一定的碳补偿资金,经济发达区对经济落后区进行技术援助,助其减排以抵消自身排碳。 相关体系的支撑作用也非常重要。要建立资金使用办法,统一管理机构和办法,实现重要决策有平台、部门协调有途径、监督资金有保障等。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制定碳补偿技术指南,科学规范价值核算方法,发挥发达地区低碳技术、强碳汇地区植树造林技术优势。要完善奖惩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严格考核财政补偿资金使用绩效,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