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张 立 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地铁2号线,从新郑市龙湖镇经双湖大道、华南城等站,驶向航空港区,轨道两侧高楼林立,街道纵横。 新郑是省会郑州首个通地铁的县市,北部的龙湖镇人口近70万,位居全省乡镇之首。这里的房地产业,凭借独有区位,加之黄帝文化虔诚恭敬、包容接纳、厚往薄来的精神传承,一度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 随着产业转型调整,连年占据全省县域经济首席的新郑,如何摆脱县域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逐步将房地产行业占比降至合理区间?如何在发展中既有质的有效提升,又有量的合理增长,换道仍领跑?这是课题,是挑战,更是机遇。 擦亮金字招牌 营商服务,是区域经济的“牛鼻子”。新郑的决策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擦亮营商服务金字招牌,才能在区域经济角逐中起高峰、成高原。 于是,一系列服务措施接连出台。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率先代表河南县级市入选世行“中国省级电子采购系统评估项目”首批试点市;率先实现跨省异地评标常态化;率先启用AI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率先建立“电子交易平台潢川专区”承接外地项目招投标…… 在政务服务领域,率先开通政府服务梨河分中心;率先开通政务服务“全省通办”业务;率先设立政务服务老年专区…… 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新郑市连续两年客观指标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一,综合成绩分列第一、第二,稳居全省县市前列,区域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提升服务同时,产业也在谋划。新郑是黄帝故里、红枣之乡,也是省会南大门,紧邻郑州机场。结合自身实际,新郑决定构建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商贸物流为主,以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高端文旅为新的“三主三新”产业体系,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资、人才引入等方面支持重点产业。 产业高质量,带来发展高质量。目前,新郑市有经营主体13万家,总量全省县市第一,其中民营企业12.8万家,占比高达99.3%;(下转五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