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特刊 触摸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根之旅收获满满 厚重文化让人沉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根之旅收获满满 厚重文化让人沉醉
4月22日,学院派媒体大咖一行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4月22日,学院派媒体大咖一行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采风

22日上午,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圆满礼成,来自全国20余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传媒杂志的负责人带着对人文始祖的敬仰之心和黄帝故里的深深眷恋之情,继续进行黄帝文化采风活动。嘉宾们探访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地,沉浸式体验郑州厚重历史文化。

惊叹商都3600年 城址中心从未迁移

当日下午,嘉宾一行来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雨中,坐落在商城遗址公园内的建筑别有一番韵味,环顾四周,树木掩映,绿得鲜明,净得透彻,在古老城垣的衬托下,更显破土而出的磅礴气势。

“谁能看出来这个镂空是什么造型?”走进序厅,讲解员指着入口的形象墙刚一发问,就被嘉宾快速抢答“洛阳铲”!

“公众考古”的高效推进不仅让“文保”鲜活可亲,也让考古工具、手段深入人心。作为一座讲述早商文化的专题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在设计上,不仅用外层倾斜的墙面隐喻考古学中的地层,还将内部的平面布局借鉴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有机地联系、分割各个功能区,体现出当代遗址博物馆的专业性、公众性与开放性。嘉宾们漫步其中,感慨不已。

“讲解员在很多地方都在反复强调——3600年城址中心从未迁移、文脉不断、人脉不息,这个点非常抓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传播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说,展馆里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声光电技术等辅助手段,都让人加深印象,很容易形成长久记忆,“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巍巍屹立的商都在,能强烈感受到它的生生不息”。

当讲解员讲到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时,嘉宾们不由地感叹古人在城建上的智慧,当听到“中古都城,千百家似围棋局”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连连点头,还向其他嘉宾说起长安东市、西市形成的缘由。

郑州丰富考古资源 为体验不断裂文明提供保障

在大邑商都展厅,诸多文物结合场景模型,还原了一个繁荣的王都之所以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方方面面:代表王权和礼制的兽面纹铜方鼎、兽面纹铜钺,证实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即为商汤之“亳”都的牛肋骨刻辞,以及展现平民日常劳作的、日常饮食的器物……每一件都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作为青铜文明的发展高峰,展馆内把铸铜场景的每一步都用模型还原,练泥、制模、制范、合范、浇注、去范、修整,直观生动、栩栩如生。

“看这些实物,印象非常深刻,挺震撼的。商都遗址博物院在原址上建造,通过现代技术呈现建筑,把过去和现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体验商都文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说,郑州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开发利用好丰富的考古资源,可以增强公众对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体验感。

参观结束,嘉宾们缓缓地从长坡走下来,透过展馆一侧的玻璃幕墙,可以清晰地看到百米外,绿树掩映着的商城遗址城垣,古今对话,余味悠长。因为时间缘故,原定的大河村遗址参观临时取消,嘉宾们感到非常遗憾。

讲解员在车上给嘉宾们讲起了大河村遗址:大河星空灿烂,照亮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大河村遗址层层相叠的厚土犹如一部无字史书,记录着文明的种子如何播撒、萌芽、茁壮成长。赫赫有名的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代表着最早的“三室一厅”的房屋建筑基址……讲解员的话把大家带到了比商朝更久远的时期。

“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郑州大学二级教授、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董广安说,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是一处蕴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先民们在此延续居住了3000多年,很好地体现了文明的延续性。

目前,郑州市正在积极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有刚刚入选国家文物局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巩义宋陵,以及巩义双槐树遗址、新密古城寨城址、登封大周封祀坛等诸多项目,都将遗址融入周边生态、融入市民生活。

嘉宾们纷纷感叹,活化考古成果,链接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将提升省会郑州城市文化内涵,成为体验五千年历史脉络和不间断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

这里就是 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

回味着郑州跨越千年的故事,嘉宾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这座“城”,让来自全国20余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传媒杂志的大咖们备受震撼。

浩荡奔腾的黄河水、夯实的黄土高墙、郁郁葱葱的麦田,厚重的历史在脑海中升腾。

地坑院墙上一行行的文字,唤醒血液里的记忆;演员用心演绎,炙热传达,至深至切。观毕,已然在时空碎片里任意穿梭,感叹浩瀚历史长河中矢志不渝的河南精神。

“我们确实应该感谢河南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看完李家村剧场的故事,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谢清果说,“河南为什么会是中华儿女的老家,那就是因为这里适合人们居住、繁衍,所以成为文明的发源地,产生了蔚为壮观的华夏文明,这里就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根都在河南。”

教育部长江学者、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夯土墙进入视野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可以感受到黄河在心中奔腾,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丰富的表演形式以及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让黄河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创新性的展现,为城市与演艺的深度融合树立了一个标杆,是城市宣传的典范。”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也发出感叹:“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第一站——郑州。”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张华 刘地 文

徐宗福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