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特刊 触摸郑州 上一版3
科技赋能深耕资源 激发文旅融合活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赋能深耕资源 激发文旅融合活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灿发:

“四地建设”明确了郑州的文化定位

“黄帝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表达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4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灿发接受采访时说。

王灿发告诉记者,黄河文明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从未间断,原因就在于黄帝文化的韧性、弹性与融合性。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人类文明共性,而创造出的新的文明形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黄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绝佳载体。郑州提出的“四地建设”,其实就是明确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定位。郑州要利用影视、戏剧、音乐、文学、建筑,甚至是城市本身,来传播黄帝文化。同时,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加强宣传,让黄帝文化贯穿国人的成长始终。

对郑州主流媒体而言,要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根本,把黄帝文化放到中华文明形成的点上、根上去传播,这样才能占领文化传播的高地。具体而言,要重视策划,重视新的传播手段,采用系统思维,联合河南媒体、国内媒体,甚至是海外媒体,形成同频共振。

王灿发表示,在传播主体上,要提高新闻工作者传播黄帝文化的自觉性、科学性、创造性;在传播受众上,要有新的认识,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概念,加强黄帝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面对古老的黄帝文化,我们还要强调它的创新发展。不仅要以新的形态去表达,还要通过采风,挖掘新的文化传播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凤翔:

深耕大文化,注重大体验

“以前每次都是匆匆路过,只是一个过客,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河南博大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凤翔是湖南人,往返北京和湖南时,郑州只是列车上暂停的几分钟。

王凤翔是去年第一次来郑州,感觉就是“大”,“大河南、大郑州”,车水马龙,城市烟火气很足,基础建设也比较过硬。

作为一名学者,王凤翔对考古感兴趣,尤其是对河南的甲骨文印象深刻。他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形象符号,是大河南古代农耕文化的缩影。

“我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就来自郑州,为人特别坦诚。”在工作和生活中,王凤翔说他所接触的河南人都特别好,为人朴实敦厚。“这不是偶然的,这与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河南有厚重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地下资源,很值得好好发掘。

王凤翔提议,在视觉传播时代,文旅品牌的打造要大创作、大传播,把河南和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把握体验文化这个核心。

最后,王凤翔还认为,城市的发展要“敢为人先”,要有创造性改变,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要加以开发、策划,视野要开阔,要成为中国的郑州、世界的郑州,要体现出文化的价值。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

抓住青年就是抓住了这个城市的未来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小时候在郑州生活多年,异地求学、河南大学工作,王鹏飞对郑州最大的感受是变大了、变现代了。

王鹏飞清晰地记得,他小的时候郑州刚修了“四桥一路”,郑州人觉得很现代,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年轻人拍婚纱照都选择“四桥一路”。现在年轻人选择打卡的地标建筑越来越多了,如“大玉米”、福塔、“四个中心”等,也意味着郑州一直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跨越式发展。

王鹏飞认为,郑州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软实力还没有充分展现。他建议,未来郑州城市的发展要主打青年,尤其是青年人才:“哪个城市拥有高端青年,才能拥有未来,只要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未来。”

从专业的角度,王鹏飞建议在文化传播上要秉承“守正、创新”,主打青年易居、青年创业等,让更多的青年留在郑州。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兵娟:

文化赋能城市,文旅助力发展

“文化赋能城市,文旅助力发展”。4月22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兵娟指出,竞争的加剧势必促使城市发展由经济增长转向文化吸引,郑州在此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可以通过体验式文旅活化资源,增强游览者的参与性、具身感,增进其对郑州的认知和认同。

对于现有文旅资源,张兵娟认为,要通过“整合联动”的方式围绕特定系列、主题实现文旅资源的串联,打造郑州的特色文旅区域和文旅品牌。如郑州西部荥阳、巩义、新密、登封等区域以历史文化名人、功夫、黄河文化为代表的,包含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美食文化的传统文化品牌;又如受到年轻人喜爱的老旧工厂改造和戏剧体验等更为现代的文化体验方式,让郑州市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之地,让外来游客获得整体性的文化之旅。

张兵娟说,要不断开发新的文旅体验项目,利用新兴科技提升游客在文旅活动中的具身感、互动性、参与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大型城市节庆活动或城市文化特色空间、街区等,将历史文化搬进现实空间,如汉服节、城市历史纪念日;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运用新科技增强人们虚实互嵌的文旅体验,如将VR、AR等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展览,让人们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方式体验文化、了解文化、品味文化,增进他们对郑州城市文化内涵与价值的领悟。

《传媒》杂志社社长杨驰原:

推动郑州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更多创意和特色

“我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到郑州,只需要两个多小时,非常快。”《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说,相比十年前来郑州,此次郑州之行不仅是一次探寻文化根脉之行,更是一次见证郑州历史巨变的时光之行。

杨驰原认为,郑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打造“四地”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新发展格局下,郑州实现文旅融合快速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产业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契机,从经济、产业、生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抓住科技时代风口,用元宇宙赋能文旅产业尤为重要。同时,紧紧抓住海外6000多万华人这一群体,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郑州形象,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此外,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给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氛围。

如何才能激发郑州文旅融合新活力?杨驰原建议,郑州文旅融合发展,还需要新的“突破口”,需要通过打造更多具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和产品来引爆市场,引导潮流。充分挖掘、做强、用好自身的文化、交通等比较优势,举全市之力,推出具有鲜明标识、富有创意的场景和项目,才能打造更强的文旅市场优势。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璐 张华 张倩 文

李新华 徐宗福 实习记者 尹金凯 骆竟依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