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让历史之光照耀未来
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人,种植水稻竟然只为酿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首站走进郑州,“挖掘”更多有趣故事——
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人,种植水稻竟然只为酿酒

(上接一版)让遗址和文物鲜活起来。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从“巍巍亳都”深入解读“城”的内涵和人的创造,到“生生不息”的历史延续,横剖面、长时段展现古都郑州的“根”与“魂”,可以全面直观了解到郑州商城70年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解码中国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脉。

裴李岗文化时期是中原地区现代人类起源的关键时期

走进新郑裴李岗遗址,正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墓主人左肩位置赫然放置着一个陶罐。“这并非偶然,在我们发掘的每个墓葬中,墓主人的陪葬器里都有陶罐。经过对陶罐中残留物的分析,我们推测这应该是一个用来装酒的陶制酒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裴李岗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李永强说。

李永强介绍,陶罐中的残留物质为大米的淀粉粒、红曲霉菌丝和闭囊壳等,因此可以推测,陪葬的陶罐是用于储酒的。这说明在8000多年前,新郑裴李岗人已经开始使用红曲霉发酵酿酒,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红曲霉酿酒技术。

裴李岗时期种植水稻竟然不是为了吃而是要酿酒?8000年前,古人制作的石斧、石铲、石镰和“小刻刀”有多精美?26000年前古人就爱美,知道用鸵鸟蛋制作串珠项链?采访团成员不断追问,希望挖掘更多有趣有料的点深入采访。

“万年裴李岗,农耕起源地。今天的参观非常震撼。裴李岗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的比较丰富和密集的区域,是人类走出山地洞穴、向平原地区开拓进取的关键区域,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定居村落,它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空白,说明仰韶文化是我们本土产生的,有力地驳斥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新华社记者许炜凯说,“通过这次集中采访,感受到郑州在文化文旅资源方面有非常多的可开拓空间,在今后文化课题组的选题中,会持续跟进、多多关注,发掘一些新的报道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骨“无声讲述”

“这是三门峡发现的战国时期经过截肢的人骨,也就是当时的刖刑,而且并没有发现感染、坏死的痕迹,这表明在那个年代的截肢手术已经相当成熟。”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采访团一行听实验室负责人周亚威教授讲述“人骨”的故事。

人骨考古实验室,是郑州大学“中华源”考古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目前收集了从5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12000多具遗骸,无论是标本数量还是研究成果,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没有想到,在专业人员的精心研究之下,一块块生硬,甚至有些“吓人”的骨骼,能变得如此生动、鲜活起来。

人骨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不仅仅需要历史知识,还需要人类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现代考古研究中,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和精密仪器的使用,不断让研究深入。正是综合体质人类学、锶同位素和古 DNA研究,推断双槐树聚落社会已经存在较为明确的性别分工、女性人群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周边的部落、而男性人群则本地者居多。从科技考古数据实证了双槐树河洛古国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父权特征显著。

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这里发现的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充分证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中原模式”。

来到双槐树遗址,采访团走遍了每一个发掘现场。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汪旭生动地讲述中,5000多年前人们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既叹为观止,又心驰神往。

经济日报记者牛晨增表示:“通过这两天在郑州的集中采访,更深地感受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在探寻‘中华源’方面,河南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裴李岗遗址、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对中华文明探源意义重大。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也将更好地发掘中华文明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更好地报道河南、宣传河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