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6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高考首日,伴随着首场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高考作文自然又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2023年河南高考语文使用全国乙卷,今年高考作文题目难度如何?考试咋写才能拿高分?本报邀请省会高三一线名师为您解答。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题目平和 难度适中 让考生“有话可说”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杨丽平表示,题目中的两则材料,分别与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相关,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第一则材料中含有两个对立的对象——别人和自己,做了有损别人的事,并不能让自己获益,反而会为人不齿,那么这句话的核心内涵是不做损人不利己之事,应倡导儒家的智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则材料“一花”不是春,“百花”春满园,只有一种花朵的世界是单调的,满园春色也建立在姿态各异、姹紫嫣红的“一花”之上,这里也有对立的对象“一花”和“百花”。这则材料显然是在谈文明互鉴问题,倡导各类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一则材料从否定方面谈,说的是不应怎样;第二则材料从肯定方面谈,提供了行动思路。综合两则材料,立意、行文或更应侧重对当今国际社会文明互鉴的阐述。当然,其中也蕴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尤其第一则材料。 总体来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既立足个体成长,又开阔视野;凸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的宗旨,引导即将步入大学校门、开启新人生旅程的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事原则;又引领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思考文化文明互鉴的话题,以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考生来说,本次作文题目涉及的“文明互鉴”话题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三年的高中语文大考小考和平时的作文练习中,不止一次出现,所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作文题目平和、难度适中,也应该都有所储备、有话可说。 题目的两则材料中涉及的“别人”“自己”“一花”“百花”是两组对应的对立概念,在个体、国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自己”发展与“别人”发展的关系,不人为地阻碍别人、别国的发展;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处理好“一花”与“百花”的关系,各文明多姿多彩才是文明应有的姿态。 关注青年成长 注重思辨思维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潘聪认为,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为材料作文,两则材料主题均是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小气候与大环境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命题关注青年成长,切合青年实际,考生有话可说,难度适中。同时双材料和关系话题的设置能有效考查考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反映考生的语言驾驭水平。 审题上,考生要抓住两则材料的共性,整体把握得出一个总的认识,再分别仔细解读两则材料,寻找材料表述上、侧重点上的差异,并认真阅读题目要求,进一步寻找写作线索,明确文体、字数、标题等方面的要求。 第一则材料以“灯”和“路”为喻,形象阐释了害人并不利己、甚至反而害己的质朴之理;第二则材料则以“花朵”“花园”为喻,生动说明了个体的璀璨绽放和群体的繁华美好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的选取,正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考查考生的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素养。 构思上,可以从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三个角度来理解“自己与他人”,与人相处,不可以为别人设障碍、挖鸿沟,要与人为善、以德待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要尊重差异,不要标准单一,心墙高筑;国与国之间,不能只追求你弱我强、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以邻为壑,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个人与群体”侧面,可以抓住“春”和“美”的寓意,从青年发展和国家富强的相互关系入手来写。当代青年处可为之世,享广阔平台,遇多样机遇,能个性选择,正可以大力发展,绽“春”意,展“美”姿;同时也要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观念,将个人出彩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相融合,以个人的璀璨绽放添彩时代青年的百花齐放,以青年的芬芳馥郁营造祖国花园的盎然春意。 对思辨思维的考查在历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屡见不鲜,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整套高考试题中往往随题可见,所以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语文学习活动等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张勤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