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干群同心协力 夏粮颗粒归仓
强化企业精准服务为科技创新添动能
精准服务纾难解困 优化环境助企发展
搭建银企对接桥梁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上街着力打造 阀门产业集群
打硪号子唱响“黄河战歌”
撬动老资源 巧做新产业
非遗文化大舞台 民间绝活齐亮相
社区“夜经济” 升腾烟火气
开展“绿书签”活动 倡导青少年读好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硪号子唱响“黄河战歌”

本报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孙振芳 刘月鸣 文/图

“黄河那水黄又黄啊,嘿哟嘿嘿……黄河那号子有力量啊,嘿哟嘿嘿……”伴随着旋律朴实、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号子,中牟县万滩镇三刘寨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的队员们身穿中式背心,系着红腰带,头戴汗巾,拉辫打硪。随着夯硪的拔地而起,一起一落,一扬一颤,雄壮的号子震撼心灵。

打硪是一种传统劳动形式,通常属于合作式集体劳动,一盘石硪一般由10人共同操作。为了协调动作、调节情绪、鼓舞精神、统一节奏,人们在劳动实践中编创了打硪号子。用号子传递信息,规范动作,掌握节奏,行止一致,用力均衡,保持石硪拉得高、落得稳、打得实,确保工程质量。它是沿黄劳动人民在治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式,是黄河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历经百年仍散发着独特魅力。

三刘寨村王张来是打硪号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道:“打硪号子,早在清乾隆年间刘统勋堵河口开始,流传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我从十来岁开始学号,到如今都快60年了,以前打硪是为了修筑堤坝,现在日子好了,都用上机械了,我们这些传统文化也不能丢。”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工程机械基本取代了石硪,但“黄河打硪号子”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流传于民间。2009年6月,黄河打硪号子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王张来把打硪号子传给了15岁的孙子王鸿奥,作为第六代传承人,他说:“我从小看爷爷打硪喊号子,所以我对这个硪很有感情。如今,爷爷年纪大了,不能让打硪号子失传,我要接过爷爷手中的石硪,守护好、传承好。”

夕阳西下,黄河沐浴在余晖中。随着石硪的上起下落,松软的土地被砸出了一个个硪花,打硪号子声、石硪砸地声交织一起,闪耀着黄河儿女坚毅、粗犷的性格和劳动者肯干、乐观的精神风貌,见证了沿黄人民几百年来的治黄智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