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我们视而不见的资源,在人家眼里,到处是宝……”通过由浅及深的学习、由表及里的接触、细致入微的对比,各位村支书看到了派驻村敢为人先、化无为有的精神、勇于创新的意识,能够立足本土资源,因地制宜推行文化融合、变废为宝的做法等,思想得到解放,思路得到拓展和开阔。 他们的日志里,藏着内心的震撼和切实的感受。 总结来看,回顾湖州10个村的成功经验,关键体现在三个方面: 坚守理念、明确方向,始终坚持“两山”理念,各村坚持筑巢引凤,注重才财同引,不仅重当下、更谋长远。五四村客创中心10多个高学历90后一年创收6000万元;溪南村90后夫妻投资400万元打造网红民宿,一晚2000多元。各村注重把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回引到村,为传统村落发展注入“新活力”。 小中见大、微中务实,注重整合资源、物尽其用,各村以“小资本”带动“大经营”,以“小资源”带动“大制造”,紧密结合资源禀赋、发展路径等要素,通过“小区块”带动“大产业”。刘家渡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做仓储物流,一年收益30万元;溪南村改造废弃猪圈,打造“小而美”咖啡露营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 导向清晰、精准发力,始终聚焦收益导向,各村善于系统谋划和布局,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村庄,精雕细琢地打好组合拳,一草一木都精准投放,小到一个篱笆桩,大到几个亿的项目,都是目的性很强,与后期收益挂钩。 硬招数 大作为 如何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可持续性“长”起来,发展质量“高”起来?书记们在日志里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体看起来,他们都认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底盘”,没有优质的、可持续性强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在日志中,跟班学习的书记们提到,湖州始终把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作为撬动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的“硬招”“实招”,集中力量抓经济、抓治理、抓发展。 比如,用“活”土地资源。各村充分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订、股金分配等事宜,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深蓝计划”农旅融合项目,整合“小冰岛”、周边田园等资源,推出深蓝咖啡、观景平台、小集市、露营地等业态,通过“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和村集体以资金、资源入股,占比49%,公司占股51%。仅2023年五一期间,一天卖出5000杯咖啡,一杯68元。 再如,做“实”治理效能。“五事共治”乡村治理,双一村围绕村级治理,探索建立起“大事集体定、实事踏实干、村事众人督、民事有人办、好事大家评”,通过包人包事,真正把网格化做实,这几年村里矛盾少了,办事效率高了,集体经营性收入也成倍增长。 还有,壮“大”集体产业。“强村公司”抱团发展,南浔区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依托各行政村以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组建“强村公司”,通过盘活各方资源,实现抱团发展,全区211个行政村组建的26家“强村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农业服务、农旅融合、光伏运营、广告装潢等10多个领域,实现经营利润4692万元,为每个行政村平均增收22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舍才有得。用好、用活跟班历练学到的硬招、实招,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思体悟在湖州,实干践行在郑州。 跟班学习的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认为,“科学谋划好产业、坚持发展好产业、做大做强好产业”不是小事,不少村里也有自己的产业发展计划,但不如他们的精准精细、实在实用、可操作性强;产业做强做优,首先要心里“脱虚向实”,这也是留给跟班历练学员们的启示。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