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奋力书写着
属于这个时代的调研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长致辞
我们奋力书写着
属于这个时代的调研报告
——写在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创刊74周年之际

当2023年7月1日的第一缕阳光穿破云层映入你的眼帘,当你打开这一天的《郑州日报》,你看到的,是一条条新闻,看不到的,是这张74岁的报纸背后,27000多天不曾间断的新闻推送、是一代代新闻人挺膺在前的责任、是一个个新闻工作者用脚“丈量”城市后用心书写的文字,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这座城市的“调研报告”。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102岁的生日,也是《郑州日报》74岁的生日。

生日快乐!

我们书写着,这座城市的“调研报告”。

在郑州日报社的档案馆里,从泛黄的旧报纸到今日尚有墨香的报纸,层层叠叠的纸堆里,收藏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这座城市的、74年的记忆。

74年前的7月1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盛夏,《郑州日报》创刊号在夺取全国胜利的隆隆炮声中呱呱坠地。随后的74年里,这张报与这座城,血脉相连、风雨同舟、命运与共;这张报与这座城里的人民,朝夕相伴、彼此见证、同频共振。

翻看报纸,就如同打开一座城市的记忆——

从那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战火时代,到百废待兴、激情燃烧的奋斗年代;从那大力唱响改革开放的燃情岁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春天故事”;从那豪情满怀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中原儿女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张张报纸,就是一代代人民书写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奋斗史。

从那“中原商战”打响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航空港获批到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第一趟中欧班列驶出,再到全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落成……一张张报纸,就是一代代郑州人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不断书写城市故事的变革史。

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方块字里,凝结着这座城市74年的岁月。新闻工作者,从来都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更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那厚厚的新闻纸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着,指尖划过,如同看到时间的流逝。

报纸上,书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那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

我们书写着,这个时代的“调研报告”。

当前,媒体传播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行业生态。技术的迭代升级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可能性,但绝不能替代或削弱新闻内容自身的魅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报姓党的红色基因是《郑州日报》的成长密码,并在一代代郑报人同心合力的不懈奋斗中赓续绵延,在一棒接一棒的薪火相传中发扬光大。

74年来,无论是铅与火,还是光与电,或是数与网;无论是黑白印刷的4版竖排版报纸,还是厚报时代的版式创新,或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的打造——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化,《郑州日报》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时代风云中,一代代郑报人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牢牢扛起了党报的职责使命。

74年初心不改,《郑州日报》与党风雨同舟,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唱响主旋律,礼赞好故事,讴歌时代先锋,向人民群众传递信仰的力量。

在信息芜杂、纷繁喧嚣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坚持报上网上一起抓,报、端、网、微等平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74年来成绩斐然,我们数度捧得“中国新闻奖”奖杯,四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连续三年发掘推出三位“感动中国”人物,郑州大爱之城、温暖之城、正能量之城实至名归……

媒介即讯息。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我们深刻领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敏锐洞察传媒技术与传媒业态的变革、科学前瞻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到来。

面对挑战,我们拥抱未来,我们积极转型、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打造了以“正观新闻”为代表的旗舰传播平台,构建了以“郑州发布”为代表的数个移动新媒体矩阵,催生了“冬呱视频”“郑直播”“大数据研究中心”“黄河评论”“独家责任”“郑在办”等新锐数字视听品牌,建设了有力有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了省会党报集团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传媒生态中的变与不变,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印记;技术迭代的背后,彰显着一份报纸呈现的动态的进展和不变的坚守——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调研报告”。

我们书写着,一代代新闻人的“调研报告”。

1949年7月1日,《郑州日报》正式创刊,头版的《发刊词》,尚是竖版的排版。“经过一个月短暂时间的筹备,《郑州日报》在7月1日党的28周年纪念日与读者见面了。《郑州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郑州市委的机关报,它是人民的代言人,党的耳目喉舌……”

如今已泛黄的报纸上,《发刊词》朴实无华,读来却依旧直击人心。这短短的几句话,高度凝练地表达了郑报人的初心——始终坚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记录描绘郑州发展的壮美画卷,构建党和人民紧密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秉承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位郑报人都担责在肩、挺膺在前——每一篇新闻,都是新闻人在现场的“调研报告”;每一张报纸,都是新闻人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每一个稿件,都是新闻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在转作风改文风中推出的精品力作。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直抵一线、实地调查是一种基本素养。于是,我们一次次走出“舒适圈”,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打动人心,在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撰写稿件,让镜头和笔杆沾满泥土的“清香”……

在田间地头,我们了解现代化农民和现代化农业的真实动态;在工厂车间,我们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气象;在街头巷尾,我们聆听着老百姓最家常最烟火但也最真实的人间故事;在考古现场,我们见证着这座古城无比璀璨的历史;在战“疫”一线、在重大工程现场……我们用镜头、用纸笔,书写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处变化。然而,这些新闻背后,是一代代新闻人用行动书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代代新闻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筑的属于自己的职业丰碑——这,是我们审视自身的“调研报告”。

这张报纸74岁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我们一如74年来的每一天那样,把含有郑报人汗水和热爱的一条条新闻,通过报纸或是手机,呈现于你。

你看到的新闻背后,是这一代新闻人书写的,关于这座城市的、这个时代的,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调研报告”。

7月1日,是这张报纸74岁的生日。

74年来,我们奋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调研报告”。

此刻,我们用一份沉甸甸的城市发展“调研报告”——向您报告!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郑州日报社社长

卢士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