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4版: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山着意化为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村
青山着意化为桥
2023年3月7日,航拍新郑市城关乡敬楼村附近的平移式喷灌设备,这种喷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浇灌效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实习生 骆竟依 摄
荥阳高村乡刘沟村刘丙超承包的石榴园喜获丰收 。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美丽的张华楼村。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2023年6月10日,位于黄河南岸的中牟县雁鸣湖镇张满庄村,又一片千亩麦田开始收割。图为麦收现场。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本报记者 武建玲

农业农村农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压舱石。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三标”引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监测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今年以来,我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底线任务来抓,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回头看”。3月份,我市围绕脱贫不享受政策户标注情况、重点农户群体防返贫监测排查、存量监测对象风险消除情况等重点工作进行“回头看”,核查2023年初标注脱贫不享受政策户1659户6116人;排查重点农户群体20127户55787人,共新识别监测对象21户94人;排查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237户7054人,标注监测对象风险消除60户217人;排查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964户6219人,风险均稳定消除。

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4月底至6月中旬,共筛查农户93.97万户419.20万人、排查重点农户群体2.37万户8.07万人。集中排查期间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13户431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19户6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94户369人,新识别监测对象均已落实帮扶措施。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逐户逐人核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均已完成“实施开发式帮扶”标识,核查劳动能力和兜底保障情况,完成“整户无劳动能力兜底保障户”标识。对监测对象风险消除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新标注风险消除289户829人,全面完成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各项工作任务,为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奠定坚实基础。截至6月20日,全市今年以来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99户769人,标注风险消除431户1365人,风险消除率达到53.5%。

对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对新识别的监测对象,我市及时明确帮扶责任人,坚持县级审核批准后10天内完成帮扶计划制定和帮扶措施申报工作。目前全市监测对象均享受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哈密瓜种植与茄果类蔬菜相比更容易上手,每亩地保守收入3万元左右。” 近日在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举行的第六届梅村哈密瓜示范展示暨特色蔬菜观摩培训活动现场,梅村村民、哈密瓜种植户李占伟高兴地说着自己的“种瓜经”。今年,他种植的最早一批哈密瓜在5月18日已销售一空,夏季哈密瓜有望再获丰收。

近年来,由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梅村发展起特色果蔬种植产业项目,并带动了周边蔬菜种植产业发展。2019年,大金店镇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全镇34个行政村900余户群众参与蔬菜种植,蔬菜年产值7000余万元,亩均增收5000元。2022年,该镇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录。如今,该镇正依托三皇寨景区、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结合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深加工项目,将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农旅研学路线,实现蔬菜种植、生产加工、研学科普、观光体验等融合发展。

大金店镇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市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粮食安全为先,坚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发展定位,坚持高效生态的发展目标和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走好具有郑州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扎实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发放工作,及时分解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6796万元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合计3286万元。对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中央、省补贴基础上,市财政配套补贴每亩100元。

积极应对“烂场雨”。今年麦收期间,我市遭遇了61年以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小麦出现萌动、发芽、倒伏等现象,对夏粮丰收造成巨大威胁。市委、市政府成立“三夏”工作指挥部,统筹做好“三夏”各项工作。市农委扎实履行“三夏”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职责,组建8个“三夏”工作小组,协调推进机收调度、“三夏”技术服务、驻村帮扶等工作。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多管齐下,自5月30日开镰,仅用13天完成夏粮抢收,较往年麦收缩短了7天左右,220.56万亩小麦颗粒归仓。目前夏种也已基本结束。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我市也做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市农委加强蔬菜生产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全市蔬菜生产动态,做好蔬菜稳产保供工作。上半年,预计全市完成蔬菜播种面积33万亩,完成总产量1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我市坚持把兴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科学谋划农村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2022年度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及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0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54家、市级102家。

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为依托,发展蔬菜、石榴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5个。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以农村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引导各县(市)立足本地自然产业资源优势,找准“一村一品”切入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预计2023年全市1030个村将创成产业兴旺星。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推进星级示范创建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推介,引领市民走进乡村寻梦田园。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48家,农业科普研学基地24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内核,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郑州该如何结合实际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范会芳认为,现代都市农业集农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功能于一体,人口优势、交通优势和农业大省城市居民的亲农情感是郑州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如何进一步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质量效益?范会芳建议,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若干具有发展前瞻性及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避免一窝蜂和扎堆现象。“现代都市农业最重要的产品是服务,要请相关专家做好功能设计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做好发展规划。”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我市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

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发展产业为核心、提升风貌为基础、培育文化为内涵、做好运营为手段,我市建设一批和美乡村示范村,以示范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动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按照“生态宜居环境美、产业兴旺生活美、稳定安宁和谐美”的标准,我市将因地制宜打造农旅融合型、文化传承型、特色产业型、景区依托型、城郊休憩型5种类型的和美乡村示范村。

在建设内容上,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示范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村庄通组入户道路硬化与沿线配套,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发展等进行。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养老、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村庄标识系统、公厕、停车场、人行(骑行)慢道、游客服务中心等进行。

生态环境建设上,围绕农村公厕建设维护,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清运处置,村域水系、林带、绿地、田园生态环境建设,村庄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形地貌改造修复提升等生态环境治理内容进行。

我市明确了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的总目标:到2025年底,建成10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其中迭代升级原美丽乡村精品村50个,2023至2025年新建50个。

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同时,我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截至目前,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取得初步成效,各地围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模式和治理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作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城市化率相对较高的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郑州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乡村硬环境建设成效明显,软环境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范会芳为郑州的和美乡村建设支招:打造宜居宜业的软环境,以优厚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郑州乡村创业、留住本地乡村优秀人才在当地就业;继续加大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督促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建设农业强市,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郑州步履铿锵!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