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开栏的话 郑州,是一个喜欢说“中”的城市,也是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作为河南话的代表,“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这里地理位置居“中”。《周礼》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思想包容适“中”。历经数千年发展,博取百家思想之长,形成了中原地区容纳百川、不偏不倚、自成风骨的文化血脉。 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中”,传达舒展的同意、真诚的赞美、极致的追求。生活在郑州的你、路过郑州的你,懂这里“中”字的多重含义吗?本报今起推出《天地之中·何以为中》系列报道,为你讲述这座城的故事,同时,也期待你的讲述。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日前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商都讲坛”首期讲座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为郑州观众专题讲述了“中”的秘密。 “中不中?”“中!”——随处可见的对话,如同一面镜子,照映出数千年漫长时光的浸润下,“中”文化已深入郑州地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文化基因之中。 “中”是国家认同的核心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刘庆柱研究发现,“中”与“中和”理念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产生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国家认同等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国家”的“政治认同”。 根据目前已知文献记载,有关“求中”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提及“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而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追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郑州、洛阳等地的“大嵩山”地区。 刘庆柱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可能为夏代都城的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继夏之后,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以及周武王灭商后的都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秦汉至唐宋,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基本在“大中原”,继承、发展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