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贺红江 复兴号高铁在巴渝和湘江大地上疾驰。四野望去,纵目千里,天上的云朵映照着成片成片的绿地和蜿蜒的河流。穿行在高山、丘陵、湖泊和平原之间,近千公里的行程比当年李太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朝发夕至还要快,不到半天时间,我们乘坐高铁来到鱼米之乡的湖南。 时令正值7月,这是三湘大地最美的时节。我陪同80岁的老父亲和13岁的女儿,来湖南瞻仰革命圣地。三年来首次携带女儿陪同父亲远行。我们选的首站就是韶山,这也是女儿暑期心心念念想来打卡的伟人故里。晨间,我们从长沙高铁南站出发,约20分钟到韶山北站,到了韶山北站后无缝衔接,有专门开往韶山各景区的旅游游览车。韶山车站的随车人员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伟人故里的故事,惹得满车的游客都迫不及待地想早些目睹圣地。 “爸爸,为啥一进入韶山我就有一种肃穆的感觉呢?”在旅游专车上,小女儿收回车窗外的视线,回头问我。 “因为这是一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啊!山山水水之间都有着革命先辈和英烈的身影。” 在主席铜像广场两侧,有金桂树和香樟树遮天蔽日,将多彩的夏天揽入韶山。 在韶山,深深地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对主席的敬仰、爱戴和怀念。毛主席铜像高达10.1米,两手卷握文稿,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远方。带着崇仰的心情瞻仰伟人的风貌,在伟人的双眸中,时刻透出坚定不渝的品格。立于铜像前,风好像静止了一般,苍穹之间仿佛能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激荡人心的巨人之声。站在铜像前,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胸怀冲撞。 父亲随着瞻仰的人群来到主席铜像前,他突然停下脚步,仰望着主席铜像。父亲微微颤抖着双肩,抬头凝望着主席,感觉有一股雾在父亲的眼角升起。站在旁边的女儿贺小花则举起右手,为主席铜像行了一个庄重的少先队队礼。 离开主席铜像广场,我陪着父亲和女儿行走在韶山冲的小道上,看着枝头舞动的树叶和地上斑驳的光影,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拂面的轻风。在韶山,会令来者洗涤心灵,追思过往,启迪未来。毛主席的故居就坐落在一片树林掩映的斜坡上,凹型的房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从故居堂屋转过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主席的全家照和生活日常器皿,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一具小小的油盏灯。遥想当年,一位心存远志的少年,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立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高远志向。1910年秋,17岁的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外出求学。临行前,他把这首告别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坚强决心。韶山冲的一盏油灯点亮了他的心灯,最终燃遍和照亮了全中国。 心怀浓郁的敬仰之情,在长长的队伍中,一位家长带着小孩,认真地看着故居陈列室的一张张图片,小声地念着一段段文字。家长指着一张一口井的图片,鼓励孩子朗读其介绍的文字,那正是小朋友不久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听着稚嫩的童音,小朋友的心底也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 在伟人故居,一草一木都带有厚重的历史韵味。在韶山冲主席故居对面的山坡上,一棵被誉为“中华名树”的马尾松高耸入云。据记载,这棵马尾松树高28米,树龄200年。古松高大挺拔,耸入云天。环顾四周,松树成群,株株挺拔,树干粗壮,陪伴和见证了伟人的一生风云。 沿着伟人故居前的一片荷花池塘道路漫步,父亲说,我们在伟人家乡留张照片吧! “咔嚓”一声,将我与父亲共同的一段旅程瞬间定格。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的先辈和英烈经受了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和血泪洗礼换来的。 “韶山之行,这将是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一次研学实践课,这里的人文精神、历史风貌和自然风光已深深烙在心间。”这句感悟的话,被女儿小心翼翼地记到了她随身携带的采风笔记本上。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