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推进黄河文化 数字化建设的着力点
靶向发力壮大民营经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推进黄河文化 数字化建设的着力点

李伟革 夏自军

数字赋能促文化蝶变,文化激发创造活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作为沿黄区域的节点城市和中华文明诞生及发展的核心区域,郑州立足文化资源禀赋、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促进数字技术和黄河文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黄河文化数字化建设,让黄河文化遗产保存得更好更全,让黄河文化资源更“活”更“火”。

一、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

郑州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机遇,坚持分步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数据整理与开发转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开展实地调查、记录整理、评价认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复制存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全面展现黄河人文景观、文化遗产、文献古籍、博物馆文物、曲艺民俗、沿黄古都文化、沿黄红色文化等各种黄河文化资源,以郑州推进黄河文化建设的发展成就,生动诠释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延续历史文脉,有效提升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影响力。

二、强化黄河文化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要转变思维方式,推进由以往的互联网思维向当今的数字化思维转变,强化从黄河文化资源到黄河文化生产再到黄河文化传播、黄河文化消费的数字化思维。同时超前布局前沿数字科技,促进科技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打通数字化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链条;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要搭建黄河文化服务平台,发挥在场在线交易平台优势,推动黄河文化资源和黄河文化内容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文化机构要推动将黄河文化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延展黄河文化数据供应链,拓宽黄河文化数字内容分发渠道,促进黄河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完善黄河文化数字化的顶层政策

顺应黄河战略和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黄河文化数字化顶层政策设计,将郑州黄河文化数字化发展纳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保障措施,推进黄河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郑州与沿黄城市之间的文化数字化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文化资源保护、文创知识产权、文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管理机制,实现黄河文化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开放共享共用;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与其数字化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频共振,从整体上营造有利于郑州黄河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优良生态;推动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线上与线下融合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演播、智慧剧场和沉浸式演艺节目,打造新消费场景。

四、加快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瞄准“智汇郑州”“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名人名家”“人才+产业”“文旅文创人才厚植计划”以及高精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等各项人才政策,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聚力集聚培养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推进政策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为黄河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改善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提高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的工作效率,优化配置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资源;实行差别化评价,推动由注重学历、职称、毕业学校向注重履责绩效、创新能力、实际贡献转变的人才评价机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激励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做出贡献、追求卓越。

五、构建黄河文化数字化产权保护和治理体系

构建科学规范的黄河文化数字化产权保护,充分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完善确权及授权方式,既要避免公有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被某一主体非法独占,又要确保在公有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形成的创新性数字化知识产权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构建科学系统的黄河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形成黄河文化数字化多元治理主体,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构建黄河文化数字化完备的制度体系,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法律体系以及出台扶持政策;加强黄河文化数字化资源建设,确保黄河文化数字化治理有效;完善黄河文化监督评价,通过奖优罚劣,为黄河文化数字化治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

六、建设黄河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

根据国家文化专网和标识解码技术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国内、国际行业发展状况基础上,逐步形成清晰明朗、比较完整的黄河文化大数据的标准框架。建设黄河文化大数据的基础应用标准体系、资源端标准体系、生产端标准体系、云端标准体系以及消费端标准体系,形成由前端、终端以及云端构成的完整闭环,畅通黄河文化生产和消费,融通黄河文化和科技,贯通黄河文化门类和业态,推动黄河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

(作者李伟革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夏自军是该校教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