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实干实绩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
全力加快郑开同城化
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建设
聚焦“安居”“乐业”两大工程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美好二七
聚力做强制造业集群
促进文旅业态升级
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书写高质量发展“高新方案”
风清气正 加快建设清廉郑州
一城青绿与满巷烟火的两情相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城青绿与满巷烟火的两情相悦

(上接一版)如今,这些充满工业风的老厂房,华丽转身为特色文艺小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工作日客流量8000余人,周末上万,成为年轻人竞相前来的“网红消费打卡地”。

“为精神寻找家园,为生活营造斑斓,为城市铸造名片。”园区总经理王慧勤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里是旧建筑与新思想的碰撞,延续了粗粝的工业质感,又随着时间慢慢生长出新的自然气息,而两者之间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才能吸引大批的年轻人。”

行走其间,一步一景,每个建筑都绽放着它独有的风采,每一个房间、每一个摊点都蕴藏着一个梦想的起点。

“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已经成为青年创业者的乐土,目前已入驻新场景、新文化、新生活、新业态的经营主体近百家,初步形成了整体协调、良性发展的商业生态圈。

“整个园区,每家店铺都各具特色,这些‘80后’‘90后’‘00后’创业者都在用心注入创意,打造消费场景,不断适配年轻人的生活品位和消费习惯。”王慧勤说。

旧建筑与新青年的激情相遇,正在迸发无限可能。

社区里的最美人间烟火

移步至桐柏路191号院,梧桐掩映的苏式建筑,曲径通幽的竹林,栖息在窗棂上的小鸟,共同构成了一幅新与旧交融、沧桑与时尚共存的人间烟火图景。

这是个建于1953年的院子,居民多为江浙沪等地支援郑州建设的纺织专家、技术人员,他们曾创造了郑州纺织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楼顶漏水、外墙风化脱落、道路坑洼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征求居民意见后,一场老旧小区的焕新升级开始了——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设计改造。

桐柏路191号院是个老龄化明显的院落,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60%,如何更好地服务小区居民?

在改造后的院子里,我们随处可见贴心的改造细节,比如对有台阶高差的单元入口加装了坡道和扶手栏杆,便于老人出行;比如新增了晾晒杆,满足了老人们的需求,也改变了私拉乱扯的乱象。

桐柏路191号院的变化,不只是“靓度”,还有温度。

每到饭点,院子一角的“小食堂”就排起了长队,蒜香清江鱼、蒸南瓜、鱼头豆腐汤等菜品香气四溢,每餐米饭和例汤都是免费提供,不爱吃米饭的还有馒头、包子、面条。

张庭珍阿姨是食堂的常客,1953年从上海来郑州支援建设,作为一名老专家,她一辈子都与郑州的发展连在了一起。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多次提出把她接过去,但习惯了郑州的生活,她一直不愿动身。

“餐厅的菜谱都是针对老年人的‘私人订制’。”社区工作人员说,还可以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的老人。

考虑到小区有很多老人来自南方,食堂也经常做一些南方菜,让老人们品尝到故乡的味道。

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郑州,城市更新的大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居住在中原区,今秋开学季,随着中原区7所幼儿园提升改造工程“交钥匙”,近2000名幼儿有望背上小书包走进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开启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进芝麻街1958双创园, 典雅的红砖墙搭配工业遗存设施,既有工业风,也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园区打造的集办公场地、城市书房、工业博物馆、铁路公园、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特色服务板块,实现了产业园区、文化景区、商业街区、城市社区“四区”融合。

游历于商代王城遗址,厚重的历史遗存与远处的现代建筑相映生辉,全长300米的平等街,古今交融,成为传统与现代齐飞的“国潮街区”。

行走至郑州经开区,正在探索破解“停车难”问题,通过对辖区闲置土地、待建工地等停车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新开发30个临时停车场,共计4073个泊位;全面发动各单位积极参与停车资源共享,初步实现开放共享停车场32个,共计4866个泊位。

…………

一帧帧镜头,定格的是城市焕新的精彩瞬间,一幅幅画面,描绘的是城市向美向暖的发展画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焕新的郑州,也正在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看,一群青春蓬勃的身影正在奔向郑州——

去年引进青年人才21万多人,今年上半年新引进14.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7岁,年轻度位居全国第五。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