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登封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
联合走访倾听诉求 精准对接排忧解难
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 产业基地项目开工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发展
中牟企事业单位实现工伤保险费率精准浮动
清廉文化进校园 廉洁种子植心田
90岁老党员的绿色梦
精心组织行业培训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90岁老党员的绿色梦
陈宗凡正在与柿子种植户郑庭占沟通当前柿子的长势情况

郑报全媒体记者 姚辉常 史治国 文/图

他叫陈宗凡,今年90岁,已投身绿色事业70余年。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没有停下来为绿色而奔走的脚步。今年,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陈宗凡制订了13项计划,项项关系着种树,“种”下绿色的金山银山,为群众发家致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致富柿子

昨日,90岁的陈宗凡带着一份牵挂,来到位于荥阳南部山区的崔庙镇郑岗村,了解今年柿子的生长情况。当郑庭占等柿子种植户告诉他,今年柿子长势比前几年都要好,陈宗凡心里踏实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荥阳柿子是陈宗凡最牵挂的。陈宗凡说,荥阳柿子是郑州四大特产之一,柿子树曾在荥阳广泛种植。以前,坐陇海铁路列车的乘客看到两边红灯笼似的柿子,就知道荥阳到了。

2008年4月,荥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部分老干部和村书记、主任到陕西富平学习柿子产业发展,包括当时75岁的陈宗凡和45岁的郑庭占。

郑庭占还记得学习期间的事:晚上,陈宗凡和郑庭占住一个房间。学习一整天,郑庭占感觉累了,准备休息,陈宗凡却不顾自己的身体,趴在桌上,用笔在纸上写。第二天,郑庭占一看,原来上面记录了学习内容和陈宗凡的思考。

这次学习成果再加上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形成了合作共赢、引进优良品种、延长柿子产业链的共识,当年就写成《荥阳柿子与加工》一书,这本书为日后荥阳柿子复兴奠定了基础。

昨日,郑庭占见到陈宗凡,对记者说:“看见我叔,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他记得,2010年新柿饼上市了,郑庭占给陈宗凡送到家,陈宗凡把一箱柿饼倒在桌子上,把没有旋好、品质不好的柿饼一个个地挑出来,总共约有三分之一。陈宗凡生气地说:“这样的柿饼能卖出好价钱吗?”“叔批评我都是对我好,没有私心,我没有理由不干好。”郑庭占说。

在陈宗凡等人的支持下,郑岗柿子生产专业合作社成为郑州百强社、示范社,引进了多个优良柿子品种,带动荥阳市乔楼镇陈沟村、城关乡北付河村等发展柿树10万株。目前,荥阳柿子已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钟情绿色

不仅对柿子情有独钟,在荥阳的全境都留下了他为绿色而奔走的脚印。

这源于他对绿色的向往。小时候,农田里会长出树苗,他挖回家栽到门口。工作后,他主要是在农业部门,其间,联系科研机构,让一些农业科研成果在荥阳落地生根,造福荥阳百姓。

1968年,陈宗凡在当时的高山公社冢岗村驻村,他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种植苹果树、核桃树等,增加群众收入,荥阳农工部在此召开了现场示范会。

退休后,陈宗凡也没有闲着。2002年,陈宗凡到荥阳市王村房罗村走亲戚,在与亲戚聊天时得知附近的邙山上种植梨树,但状况堪忧。带着一份责任心,他当即和亲戚步行到邙山岭上,与农户亲切交谈。在陈宗凡的建议下,农户嫁接高产、有保健作用的富硒梨,收入也增加了。多年来,每到富硒梨树生长、开花、结果的关键期,陈宗凡都会去指导。

“竹林活水”曾是郑州十大美景之一,然而2007年时,竹林几近消亡。受郑州市、荥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之邀,陈宗凡等老干部进行了半年调研,形成了包括竹林历史、景观、文化等方面的报告,获得了郑州市、荥阳市和高山镇党委政府对竹林景观抢救的支持。目前,竹林长势旺盛,成为鸟儿欢叫的天堂,也为高山镇摘得“国家园林城镇”桂冠增添了绿色因子。

在陈宗凡的指导下,刘河镇分水岭村、高山镇许村村民适量养鸡、猪,发展林下经济,现已成规模,带来可观的收入。许村一农户家还留着一张床和厨具等,在栽种杜仲树、桃树忙时,陈宗凡不回家,就在许村临时休息。

栽树之歌

在陈宗凡家的书桌上,放着一沓稿纸,陈宗凡正在写如何在荥阳栽种梨的书稿,这本书相较于《荥阳柿子与加工》,更多的是实战经验。

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夹着陈宗凡写于2019年的《栽树之歌》,表达了他“一直栽树”的决心。

“我现在眼不花,耳不聋,身体还允许,多栽种树,造福群众,助力乡振兴。”陈宗凡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