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着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优化郑州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的着力点
给数字支付预付款建好“安全网”
引导金融资源汇聚科技创新
让更多的职工享受到带薪休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优化郑州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的着力点

于 萌

社区作为社会的“末梢神经”,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社区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一道安全阀,可以说,加强社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抓住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牛鼻子”。

但是,由于郑州社区人口众多、居住密集、社会经济背景多样,导致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区域间差异显著,因此当前郑州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存在政府与社区间的职能还未能彻底厘清,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应急管理工作大多处于被动执行状态,未形成完整的社区应急管理体制;应急过程上存在轻预防准备,重救援恢复;应急资源分布不均,物资储备量不足,且区域间基础设施差异化明显等现实情况。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自治机制不够健全,社区应急管理理念相对保守,应急队伍上专业力量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针对当前郑州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郑州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应急网格体系

目前,郑州的城市社区已经实现全方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基础上,应将“应急网格”建设融入社区常态治理体系,将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而搭建起能够支撑“全灾种、全周期”的应急体系。

第一,完善社区应急网格体系。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建立责任落实、风险识别、隐患整治、宣传培训、能力提升的“1+5”工作机制,在一级网格中,成立专职应急小组,实现“多员合一、专人专事”,在三级网格中组建应急小队。同时,各行政区(县)对社区应急管理进行常态化巡查。在常态化社区治理工作中,搭建非常态应急平台,行政区(县)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资源和权力下沉,使得突发事件发生时,社区能够及时介入。

第二,优化危机评估和风险识别机制。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应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置。因此应加强危机评估和风险识别的能力。社区应急小组应定期开展各类隐患排查工作,编制弱势群体名单,绘制本辖区灾害风险地图,制定疏散路线,加强与职能部门沟通对接,联合开展各类灾害勘察专项活动。

第三,强化建立应急培训、演练机制。各社区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科普学习区、引发灾害风险清单。开展经常性、实战化应急演练和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此外,在辖区内设置实训室,针对各年龄层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同时,根据辖区特点,开展面向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

二、科技赋能,提升智慧社区应急能力

第一,应急数据资源共享。当前困扰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为提高社区应急响应速度,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实现市级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基层社区应急资源等数据整合集成、动态更新。依托郑州城市大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组件将应急数据资源进行汇聚融合,联通社区智慧应急服务云平台,真正实现应急资源“一网统管”。

第二,应急管理系统互联。强化社区应急系统建设,将全市各层级应急网络互联互通,统计生成各社区检查符合率、隐患整改率等数据,实现风险、隐患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各属地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状况,通过动态的预警分析,降低事故发生。

第三,应急救援系统互通。完善郑州市域应急地图,整合突发事件、救援组织、应急资源等各种信息要素,实现以数字化规划为依托的快速响应、高效的组织机制,按风险等级开展线上线下会上研判、联合指挥调度工作。

三、畅通制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基层组织的主力军,只有真正为基层干部解束缚、卸包袱,才能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和热情。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各级针对基层减负的主题教育,用科学理论指导基层减负实践,强化理论学习,使基层干部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个环节上纠治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二,注重建立长效减负机制。坚持严格约束文件、会议,实行计划管理、全程控制、动态监管,继续保持科学减压;创新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方式,完善信息流转渠道,防止重复通知;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让干部敢作为。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从实际出发,谨防上下级之间“复制粘贴”,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应急“上云”的步伐,但同样需要警惕基层干部“流于形式、困于指尖”的问题。基于此,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在强化科技引领的同时也要避免被科技“牵着鼻子走”,应提高应急应用软件、小程序准入门槛、构建能够为基层工作人员真正减负的手机软件、电脑系统制度化、标准化使用准则,尽可能合并鸡肋、无用软件功能,使干部从手机中解脱出来,到群众中去。

四、聚合引领,构建多主体“大安全”网

由于风险的复杂性,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形成一个党建引领、政府职能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的协同治理局面,打造应急管理共同体。

第一,基层党组织发挥“头羊”功能。基层党组织在应急工作中需要承担起制度保障、指路定向的功能。在常态化管理时期,以街道党建引领带动社区组织、社区企业、志愿者、双报到党员等主体,积极引导其参与到日常社区治理中,定期组织街道党建联席会议;在应急管理时期,以政策保障、财政支持、专项预案等为基础,全方位引导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应急管理调度工作。

第二,以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居民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功能。基层政府应敢于放权,积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共治,激发其在日常管理中的监督、预警功能和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功能。

第三,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灾害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应急处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联动响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指导下,需要强化社区吹哨后部门响应的速度和效率。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相关职能部门针对社区应急工作的标准化流程,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执行效率。

第四,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社区社会组织超过175万家,其中,约90%的社区社会组织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或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进行指导管理,且社会组织的灵活性是对当前社区应急管理体制的有效补位,但是社会组织仍然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社会功能萎缩等缺陷,因此需要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来激发社会组织在应急处突工作中的功能。具体来说,一方面,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提升常态化治理工作中应急组织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组织不同的类型、功能,定期与相对应职能部门开展应急联合演练,强化社会组织应急本领。

综上所述,作为各类风险防控的最小单元,社区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行之有效的集中领导,使得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也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提供了优化思路,充分彰显了执政党统一领导的制度性优势,充分体现了党政、行业、个体之间创新性的有效融合。接下来,为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继续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力,通过基层创新探索风险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多主体聚能,满足多元化的风险社会需求。同时,更广泛地赋予基层行政权力,形成更具整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跨部门责任体系,增强基层社区应急响应的主动性和管理能力,发展党群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