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
共绘亚运新的画卷 共创亚洲美好未来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
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分别会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科威特王储米沙勒、
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
第十四届河南投洽会26日在郑州开幕
加大仰韶文化研究阐释力度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3中国(郑州)新消费
产业品牌峰会举办
求贤若渴的郑州只待你来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
举行第十次主任会议
抢抓机遇引导元宇宙产业
健康安全高质量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有志青年搭建干事创业广阔舞台
求贤若渴的郑州只待你来
第七篇章:抓民生 强保障 幸福感获得感更足更强 中篇

本报记者 李娜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安居,则城安稳;人才乐业,则城兴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和青年人才工作,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首位。而在省会郑州,更是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方面不遗余力。

无论是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塑省实验室体系,还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无论是一揽子实打实的政策,还是一套套人才公寓,郑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耕科技创新领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引才 打造聚才“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大优势;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抓高素质人才……郑州正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爱才惜才的真诚,形成吸引人才汇聚的“强磁场”。

就在这个秋季,第六届招才引智大会即将举行。“招才引智大会”,已经成了河南郑州吸引人才的一张名片。

从2018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举办“重点工作、青年人才、重点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赛会论坛和开发区、区县(市)”等6大类100场专项招才引智活动。

数据显示,已经成功举办的五届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9.1万人,全职和柔性合作院士66人。

来到郑州的,不仅有人才,还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京东、华为、华润数科、海康威视、上汽集团等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大院名所相继入驻,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挂牌运行。

此外,我市打造了多项特色活动品牌,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北斗应用大会、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全国“双创”周活动等特色品牌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我市聚全市之力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成功吸引了300多个重大项目入驻,集聚高端人才1300余名。郑州市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55家,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达到4620家,诞生了致欧家居和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两家独角兽企业,郑州市“以城聚才,以才兴城”的良好态势正在加速形成。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郑州从2022年开始大力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重磅发布10条“青年人才新政”,锚定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目标,已累计吸引高校毕业生35.6万人留郑就业创业,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

留才 创造近悦远来“好环境”

开封人苑景坤是哈工大的博士,几年前在深圳安了家。听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即将开建,对家乡有深情的苑景坤动了心。“之前也想过换一座城市会有很多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很快,住房问题、孩子上学问题郑州就给解决了,现在我一心在科研上,这种深耕故乡、建设故乡的感觉真的非常好。”

相应的人才政策,在郑州,有针对性地、成批量地出台——

提供资金奖励。对通过认定的A类、B类、C类、D类高层次人才(含留学回国人员)给予最高5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个人奖励和最高300万元(3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首次购房补贴或免租住房及人才公寓。

强化项目资助。支持组建高水平项目技术团队,根据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情况,给予最高2000万元(2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资助。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科技人才领衔的“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强化生活保障。满足居住需求,正推进13万余套高端人才公寓建设,计划分类筹建40万套(间)人才公寓,实行极简极优极速申办模式(在线办理,即时准入,即时选房,即时签约,即时入住),7折供人才租用,今年将公开配租3.5万套。陆续推出45个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来郑求职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确定15家医疗保健定点机构,提供高质量门诊、住院等绿色通道服务;A、B类人才子女,可在户籍地或居住地,自主选择幼儿园或公办中小学;C、D类人才子女,由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优先统筹安排。

优化服务体验。推动数字赋能,全国首创人才工作“一件事”改革,实现30个人才事项“不见面、网上办”,切实解决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医疗、车驾管等关键需求。

“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在哪个方面努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更好发挥人才的作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用才 最大化激发人才活力

21岁的邓兆伦,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就拿到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学校破格聘为专任教师,实现从大专生到大学老师的逆袭。 (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