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读
河南多措并举 力促“双节”消费
关爱“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安好”
全力以赴促消费优服务保安全
提升城市美誉度吸引力确保平安祥和过节
以诗为媒以文通心 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
“街区+mall” 这样逛更过瘾
聚焦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诗圣故里巩义举办
以诗为媒以文通心 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卢文军 谢庆 张晓璐 程子鑫)“天地之中”话诗情,共论经典永流传。9月24日,以“中华经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诗圣故里巩义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以及中华诗词学会、黄河诗会的嘉宾会聚一堂,以诗为媒、以文通心,感念诗圣情怀,探讨诗词经典,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

作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重头戏”,以及2023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活动由中华诗词学会、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巩义市委、巩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诗歌学会、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巩义市委宣传部承办,旨在打造传承弘扬诗歌文化的高规格交流互动平台,推动我国诗歌文化繁荣发展。

传承诗歌文化 以诗歌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中原是诗歌的故乡,郑州自古以来就是诗歌文化创作交流的“十字要冲”。《诗经·郑风》以二十一篇居国风之首,开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之先河。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诗坛名家都在郑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为诗歌文化的千年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作为中国八大古都和新兴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充满着昂扬奋进的时代诗情,诗人、诗作和各种以诗歌为主题的大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营造了深厚的诗歌文化氛围。

“很高兴看到,巩义在获得‘中华诗城’的荣誉称号后,更高地举起了诗词文化这面旗帜,并用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在致辞时表示,中华诗词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诗词组织遍布乡镇、社区,诗词组织类别也细化到各个领域、人群;中华诗词给人们慰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华诗词讲究韵律、讲究平仄、讲究对仗,用词典雅、表达凝练、朗朗上口,好诵好传好记,所以新诗兴起之后,古典诗词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更加兴旺发达。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深入探讨“传承与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和“中华经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发展”,正当其时,很有必要。

“随着一代代人吟诵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润物无声般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经典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感、哲理与价值观,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启迪,陶冶我们的情操。”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表示,新时代为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要在传承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方面付出更多实践,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华诗词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见证诗歌力量 一部杜诗就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

中华诗词因其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奔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里,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园中,鲜活在炎黄儿女的眉间心上。尽管历经磨难和曲折,但中华诗词没有没落、没有消亡,反而历久弥新,风光无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诗词的精彩。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