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绽放中华诗词的时代光彩
经典诗词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繁荣诗词文化 谱写当代华章
既要传承 更要发展
博采众长 创制新词
创造扎根时代的新经典
诗兴当得山河助
不断激发诗歌创新活力
让诗词更好滋养人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既要传承 更要发展

钟振振

对待中华诗词,既要传承,更要发展。传承,是珍爱并保护好中华诗词这棵老树,让“老树春深更著花”;发展,则是培育当代诗词的新树,以期“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学习的需求日益突出。当前社会上涌动的“诗词热”和数以百万计从事诗词创作的“诗词人口”、每年千万首的新创诗词数量,正是这一需求的表征。可能有人会问:当下的诗词创作,数量够多,但称得上经典吗?能经典化吗?

我从事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已经40多年,同时也一直从事诗词创作和当代诗词的评论评选工作。我读过的古代诗词和当代诗词,可能比一般人多一些。从个人体验来看,当代诗词确有经典,也一定能经典化。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沉淀,要有足够多的伯乐把千里马挑出来。经典化的工作,不是少数人、短时间便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当务之急是披沙拣金、煮海为盐,编选各种高质量的当代诗词选本,撰写一批高质量的评介、鉴赏文章,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当代诗词文学史。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曾设置一个“诗词接句”的环节,委托我从古诗词经典中挑选三句,让观众接写下句。我挑的第一句就是清人赵翼《论诗》里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原诗全文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遴选最佳接句的过程中,我读到一句“我辈登临正少年”,顿觉眼前一亮。这句诗好在哪里?好在“文化自信”。如果中国年轻人都能有此壮志和才华,如果有更多新生力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何愁当代诗词不涌现出新的经典?

(作者为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