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嚎叫谈说回归到耳语
“馋鬼”的模样
古城十月(国画) 邢玉强
一百天的修行
不被完美伤害
《蚂蚱》:民国乡土生活的生动再现
陪娘看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陪娘看黄河

♣ 乔山峰

娘特别爱看黄河。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年人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娘把我们姐弟几个拉扯大不容易,她一辈子几乎没有出过家门,我时常想着多陪娘出去走走。每次问她想去哪儿,她总是回答得干脆利落:看你啥时候有空了,咱们去看看黄河吧。

我知道,娘是想家了。她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一个偏僻的乡村里,用娘的话说,她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小时候,我就常听娘讲起黄河的故事,从炎黄大战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到1938年国民党因抵御日寇铁蹄而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河水泛滥,两岸的无数父老乡亲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俗话说,穷家难舍。虽然娘嫁到我们乔家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在娘心里,黄河是她永远抹不掉的记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伟大号召,修渠架桥,加固河堤,种花植绿……如今的黄河早已成为郑州人民的后花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得空,我便陪着娘来到黄河边,这已成为我孝敬娘的一种方式。随着年事增高,娘的腿脚越来越不灵便,可是一说到看黄河,她的眼睛里立马有了精神,就连走路也有劲儿了。

从黄河游览区大门往里走,沿着景区的旅游公路来到中心景区,有一座5米多高的黄河母亲汉白玉雕像。只见一个温柔贤淑的母亲身着古装,长发挽髻,盘膝而坐,怀抱正在吮吸乳汁的婴儿,用无限的柔情哺育着孩子。每次娘都要围着雕像转上几圈,仔细端详,嘴里还不停地自言自语: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是有道理的。我搀扶着娘登上邙山,举目远眺,只见黄河水沿着河道,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缓缓向东流淌,水面上波光粼粼,反射出耀眼的阳光。远处水田融为一体,只有天边的水流反射出一道刺眼的白光。映入眼帘的黄河,恰似一位正在梳妆打扮的姑娘,在岸边的鲜花、绿草、树木的掩映下,俨然构成一幅美妙的动态画卷。

看黄河,南裹头是必须去的,这里可是观看黄河的最佳去处。特别是这几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改造一新的南裹头变得都让人快认不出来了。新修的观光路,新建了环形观景台,从观景台上往下看,黄河风貌尽收眼底。眼前的黄河水一望无际,水流也不像远处看的那样平静,从西向东奔腾向前,波涛汹涌中打着一个个漩涡,浩浩荡荡,宽广壮阔的河面让你不由得心潮澎湃,好想引吭高歌一曲。岸边的滩地都是沙子,被河水浸泡过以后,细细的软软的,踩在上面跳动,仿佛跳在弹床上。不知不觉中,水从沙子里渗出来,一个个脚印变成了小水坑,这时,双手捧一些泥沙,或堆成小巧精致的城堡,或直接用力掷向水里,在随意中忘却一切烦恼,那美滋滋的心情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带到了娘的怀抱里。

娘悄悄告诉我,除了黄河水,她最喜欢看远处的黄河公路大桥。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我们把目光转向不远处的黄河公路大桥。宽阔的桥面上各种货车、轿车、大巴车南来北往,与桥下的黄河水一起构成一个川流不息的大“十”字。银灰色的桥身像一条宽宽的腰带,束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河上。一个个巨大的桥墩,恰似一只只巨龙的爪子,深深地扎进急流之中,稳稳地托住了这条横跨南北的巨龙,给黄河母亲增添了无限的风光。

“这座桥有138个桥墩,每根都有65米深,相当于20层的大楼那么高。”说起这,年迈的娘语气坚定、如数家珍,“当年,这座大桥上凝聚了多少工人师傅的汗水和心血啊!包括你爹……”我不禁心头一颤,看着那坚实的桥墩,眼前瞬间出现了儿时爹多次给我们讲起的情景:造桥墩用的钻头被石片卡住了,潜水班的工人师傅主动请求下水搬石片。石片被陷在烂泥里,搬不动,他们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戴的双层手套磨破了,双手也磨出了鲜血。就这样,轮番下水,硬生生用手抠出了50多万斤石片,终于建好了一个个桥墩。在黄河公路大桥的建造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我一直为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但我从没想过这里面还有我爹。也正是在那时候,娘更加认定了一辈子追随爱拼敢闯的爹。

夕阳西下,斑斓的晚霞映照在河面上,黄河水变色般波光粼粼,大桥之上亮起的路灯和着各种不停闪烁的车灯,点亮了黄河两岸,也点亮了郑州的夜。眼前真是说不尽的美好,无限的诗情画意瞬间溢满心头,恍惚中你就忘记了归程。

如今,一座又一座现代化的大桥竣工了,如同滔滔黄河的金腰带,让天堑变通途,给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福祉。我不想去探究黄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只想多陪娘看看黄河,听娘讲讲黄河大桥的故事……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