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河南日报记者 孙静)10月24日,郑州国际陆港,集装箱林立,汽笛声疾,货运繁忙。“今年以来班列去回两旺,班列订舱系统每隔两三分钟就有新订单跳出,货等车发。”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
当日,省口岸办传来喜讯:自2013年7月18日至今年10月24日,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达10023列。其中,今年已开行2483列,同比增长超60%。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公布的月份排名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我省中欧班列(中豫号)月份综合运营评价指标连续3个月保持在全国前三。
千年之前,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撑起“古丝路”的繁华;千年之后,呼啸奔驰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为河南不断拓宽陆上开放“新通道”。省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中欧班列作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等优势,调动集聚各方力量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以“班列”为基点,国际陆港功能不断拓展。目前,郑州已拥有“国家一类铁路口岸”(内陆唯一货运铁路口岸)、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进境粮食、汽车整车进口、邮政、肉类等口岸业务纷纷落地。2020年5月,郑州被确定为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2022年9月,我省启动了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按照年承载能力“万列、千万吨”的目标,努力打造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下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