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对话字圣道今昔
啄木鸟
苏幕遮(书法) 窦效民
一碗浆糊涂
“古诗学六书”
带读者走进中国古典诗学宝库
秋意阑珊秋絮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碗浆糊涂

♣ 马立坤

霜降后,才能喝到浆糊涂。当第一碗浆糊涂出锅,四邻八舍都端了碗来尝鲜。黝黑的糊涂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酸酸的、甜甜的,再衬托几块粉嫩的红薯,更是锦上添花。有点烫,轻轻地吹口气,嘴唇沿着碗边游动,喝几口,再吹,再喝。此时,来几口老咸菜爽口,一定会提升早餐的幸福感。喝浆糊涂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从每一个清晨的家家户户飘出,立马将空气中渐渐腾起的凉气温润了。不觉间,半碗浆糊涂已下肚。

二十四节气,专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数霜降最为神奇。霜降可以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霜降一过,绿叶瞬变焦黑,满目肃杀。红薯经历了寒霜的洗礼,会更面更甜。

每家都会用水泥铸一两口直径一米、深一米五左右的大缸,埋在地下,缸口露出地面二三十厘米,便于搅浆。红薯打成浆,浆水过滤到大缸里沉淀,剩余的红薯渣是喂猪的上好饲料。

水泥缸里的浆水经过两个昼夜的沉淀,上面黄色的清浆被倒掉,最下面沉淀的白生生细腻腻的淀粉,是下粉条、旋粉皮的原料。在清浆和淀粉之间还有一层浑浊、泛绿、微酸、带有一丝甜气的浑浆,舀出来放进专门的缸里,留着喝。这就是浆糊涂的原料。

锅里的水烧开后,将用水稀释的红薯浑浆慢慢倒入开水里,边煮边搅拌,防止糊锅。如果怕酸,就在浑浆里拌些白面,喜欢吃红薯的,就切几块红薯,红薯的浆煮着红薯,浆糊涂更甜、红薯更香,绝配。

在我们豫东北,将粥分为两种:稀的称为“汤”,比如米汤、疙瘩汤、丸子汤,一般见面问候“喝汤了没”,就源于此;稠的称为“糊涂”,比如黄(玉米)糊涂、白面糊涂。红薯淀粉产生的副产品,熬制后,因黏稠,顺理成章就是浆糊涂。

刚喝完浆糊涂,咧嘴一笑,牙缝、嘴里都是黑的,特别是女孩子,担心喝浆糊涂人会变黑。可实践发现,同样喝浆糊涂,皮肤白的依旧白,黑的照样黑。于是就有了“丁庄张果屯(附近两个村名),喝浆糊涂出白人”的调侃。至于有人牙黑,是生活习惯所致,浆糊涂可不背这个锅。

天悠悠,时匆匆,各类食物应景而生,又应景而逝,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历经千年不衰,才有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浆糊涂是生活物资匮乏时的产物,凝结了豫东北及其周围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解决了当时的温饱问题。但浆糊涂也会讨人嫌,如肠胃不好的,喝多了会胃酸。我不知道浆糊涂是何时出现的,但却知道是何时消失的。那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的红薯哦,却成了永远。

栽种红薯,要留种、育苗、浇水、割草、翻秧、施肥,比较烦琐,再加上青壮年都去了外地打工,图省事,村里的地眼下都种上了易于种收的小麦、玉米。偶尔地边栽几棵红薯,也是为了吃煮红薯、炒红薯梗、蒸红薯叶。红薯富含淀粉、果糖、硒等人体必需养分,全身都是宝。

前几年回老家,有次竟然又喝到了浆糊涂,是娘从街上买来,专门让我尝鲜的。浆糊涂出锅时,邻居二奶奶恰路过,赶紧拿了碗来盛,还是那个味道。

现在食物繁多,老家已经找不到浆糊涂的影子,90后及其后出生的孩子更不知浆糊涂为何物了,喝浆糊涂发出的“呼噜——呼噜——”声也就成了北中原乡村的一曲挽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