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我是记者 我在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致敬初心!我们一直在路上
朝圣“双槐树”
“丝路花雨”记心间
曾蘸江河为笔墨
地震灾区践行使命
见证“神舟六号”升空
难忘的“疯狂红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震灾区践行使命
孙志刚在震区一所小学采访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的震中采访令我终生难忘。

2009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夕,本报特派党贺喜、孙志刚、唐强、李利强四人报道小组赴震中采访。作为报道小组成员,我先后到江油市、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映秀镇等地震受灾严重地区采访。

“不到现场,不写稿子,不被感动不提笔。”我们采访了郑州援助江油干部、帐篷小学的学生、地震现场追思的人们。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上,背靠青山泪流不止“青山在,水长流,人却了无踪”的忧伤愁绪油然而生;在“东汽厂”倾倒的家属楼旁,花开蝶舞,催生了“芍药吐红,蝴蝶翩翩,可怜故人去”的感伤;在北川县陈家坝乡的黄土山岗上,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列队祭奠,更是潸然泪下。为了到太平街小学采访,我们往返300多公里,在陡峭的震区山路上颠簸四五个小时,发回现场感人报道。

让我最难忘的是进入北川老县城采访。2009年5月11日,当时颠簸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抵达北川县城入口,现场武警和公安值守,戒备森严。记者亮明证件、表明身份但仍被拒绝进入。“不进去采访誓不罢休。”本着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我与铁栅栏那边的武警耐心沟通,表明自己也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执行的是作为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就在彼此对视的泪眼里,武警战士被打动才放行。

这一次采访,让我感受到作为记者肩上担着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在新闻现场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实感人的新闻。 本报记者 孙志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