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卢文军 文/图 “多亏了他们,俺老两口的养老问题解决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也和好了,家和才能万事兴呀!”家里的矛盾化解后,中牟县青年路街道明山庙村的霍大爷老两口开心得合不拢嘴。霍大爷口中的“他们”,指的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而是村里“之凤说和团”。 原来,霍大爷老两口因为生活习惯及脾气与儿媳不同,常因琐事吵架,导致儿子和儿媳关系也出现破裂,“之凤说和团”兵分三路到其三个儿子家,倾听他们诉说委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化解了家庭矛盾。 “之凤说和团”中的“之凤”二字取自明朝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刘之凤之名。刘之凤是明山庙村人,自幼聪明好学,14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一生谦、逊、忠、厚,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子孙后代深受感染。明山庙村深入挖掘和传承该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组织辖区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各类乡贤、能人14人组成“之凤说和团”。 “之凤说和团”成立以来,大到民事纠纷,小到婆媳不合,他们主动登门做思想工作,排除群众之间因矛盾产生的疙瘩,架起了群众相互解纷息争的连心桥。如今村组里出现民事纠纷,都在第一时间找“之凤说和团”调解,通过推心置腹的说和,村民之间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截至目前,“之凤说和团”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不光化解矛盾中,“之凤说和团”对村庄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在“之凤说和团”的带动下,明山庙村以文化人、以文养德、以文聚心,传承乡贤文化,形成了爱乡恋土、反哺故土的乡贤文化传统。作为老城区近郊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为推动村庄发展,“之凤说和团”成员加强与乡贤的联系,想方设法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场所,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部分老党员多方联系,开辟乡村游旅游线路,促进和美乡村建设;部分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社会募捐,牵头修建村庄道路。如今,“之凤说和团”乡贤成员参与村里各项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到村里公共设施建设,小到邻里矛盾的调解,几乎事事都离不开乡贤的支持和参与。 针对这一情况,该村党总支探索出“之凤说和+乡贤”的工作模式,通过加强与乡贤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防汛救灾、乡村建设工作中,村民们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自愿义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和事致和谐,“之凤说和团”还充分发挥以德育人作用,通过树德、摆事、讲理、析法等一系列举措,影响并带动了村内一大批群众崇善、向善的氛围。近年来,明山庙村先后涌现出30余名“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先进典型人物。 如今,中牟县青年路街道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补齐治理短板,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以独特的乡风文化凝聚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四治融合、致力振兴的新路子。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