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历史关头,我们共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为中美关系把舵,为亚太合作领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历史关头,我们共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习近平主席出席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纪实

(上接二版)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面对这一关切,拜登总统表明立场态度:“美中经济相互依赖,美国乐见中国发展富裕,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同中国脱钩。”

这些对话与协商,这些争取与努力,能否拆除误读误判的高墙,驱散中美关系的尘霾?

世界在期待。

是天堑还是通途?

“我还记得门牌号是邦尼街2911号”

斐洛里庄园,午宴前,拜登总统从手机里翻出来一张老照片,笑着询问习近平主席:“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

那正是1985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访问旧金山时,在金门大桥前的留影。

那也是青年习近平首次美国之行。此后的38年间,太平洋上,画出一道又一道弧线。去过很多趟,也在中国会见了许多美国朋友。

基辛格、比尔·盖茨、舒默、纽森……一年来,美国友人、客人纷纷访华,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和飞虎队老兵、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复信美国友人,尺素万里。

时间为证。结下的情谊,根深叶茂。

15日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挤出时间与美国的老朋友们见面。聊回忆、话近况、谈打算,久别重逢,说尽无限事。

会见后紧接着就是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习近平主席登上讲台,全场起立,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在宴会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频频提及老朋友。演讲题为《汇聚两国人民力量 推进中美友好事业》,讲的是人民的友好故事,其中也有不少他自己的故事。

开场便点到了那张金门大桥的留影。

“今天上午,拜登总统不知道从哪翻出来的,还给我看了看。”习近平主席说起元首会晤的小插曲,台下,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鲜明的记忆,温暖的点滴,因民相亲而深刻。

“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住在艾奥瓦州的德沃切克夫妇家中,我还记得门牌号是邦尼街2911号。”掌声再次拂过会场。

1985年,青年习近平率石家庄玉米考察团,来到大洋彼岸的“友好省州”。当时,中美建交不久,两国人民交往的愿望很强烈。当地报纸把“中国访问者”称为小镇的超级明星。

这段经历,习近平主席印象深刻:“对我来说,他们就是美国。”而对当地居民来说,年轻的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就是中国。中国人的谦逊好学、友善重情,也很快消除了他们对中国的疑虑。这就是交往的规律:以心交,才能收获信任;以情交,才能拨动共鸣。

此刻,白发如雪的萨拉·兰蒂坐在台下,专注倾听。青年习近平访问马斯卡廷,负责接待工作的便是兰蒂。这些年习近平主席每次见到她,总会亲切地聊上一会儿。

德沃切克兄弟俩也来到了现场。习近平主席一见到当年离家读书的哥哥盖瑞,就对他说:“我当时就住在你的房间,记得有运动衣、球具。第二天你母亲做了丰盛的早餐,有道菜名我至今还记得。”

38年前的往事,竟如数家珍。能在装满大事的心底珍藏那些岁月,只因倍加珍惜和呵护远隔万里的友情。

多厚的坚冰,多高的院墙,都会因心相通而消解。

国与国的交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中美也曾隔绝对立22年,是共同的利益让中美超越分歧,是人民的愿望让两国打破坚冰。从一场“小球转动大球”的比赛,到一份有历史分量的中美“上海公报”,再到如今,7600亿美元双边贸易和累计26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最多每周300多个航班和每年500多万人次的相互往来……这是全世界近1/4人口共同绘就的宏伟画卷。

“最近,飞虎队老兵、103岁高龄的莫耶和98岁高龄的麦克马伦来到中国,登上了长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说到此处,将目光投向台下就坐的老兵,莫耶挥手致意。掌声响起,致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

还有“鼓岭之友”的成员们,他们今天特意穿上了红色唐装、戴上红色领带,因为“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

近40分钟的演讲,座无虚席的宴会厅近二十次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当然,还有笑声、赞叹声,有的老朋友听着听着又落下泪来。

就在当天上午,中美元首达成共识,两国将推出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措施。太平洋上将因此搭建起更多桥梁。

中美关系的根基由人民浇筑,大门由人民打开,故事由人民书写,未来由人民创造。“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习近平主席动情地说。

两国人民的友好故事,还在书写。

是挑战还是机遇?

“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

世界对于中国这个“大块头”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从一穷二白到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成长速度和背后的治国理政,让世界瞩目。

中国之于世界,是挑战还是机遇?

旧金山之行,是中国在世界讲台上的一次生动讲述。

人们从习近平主席的丰富日程,不难读出何为“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何为“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5的大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晚宴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分享了他的亲历。8年时间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堪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进程,“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一个占世界陆地面积1/15的大国,致力于永续发展。无论是《巴黎协定》的落实,还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践行,中国在行动。“我们不说大话,我们说到做到”。雷鸣般的掌声,激荡着中国一次次“言必信,行必果”的回响。

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勇敢者的创造”。

习近平主席向拜登总统、向美国人民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它的五个特征,对应着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

有国际问题观察者这样评析这段演讲:“从每一句话里都能发现中国的所思所想,发现中国的机遇。我们都知道,中国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那么,发展起来的中国,于美国而言,是威胁吗?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时光流转到21世纪,中美关系成为新的焦点。宽广的地球有没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主席就此多次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脚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要好好打交道。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此次中美元首会晤,达成20多项共识,涉及全球治理秩序各个维度,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在气候变化、禁毒、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加强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巴以冲突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会晤桌前、宴会厅里,中美元首着眼的不仅是双边关系,也有地区和世界正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

而合作的方式、路径以及诚意,决定着结果。习近平主席就此提出两点。一是“做表率”“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二是“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形成合力,造福世界”。

旧金山之行前夕,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成功举办。十年,沧海一粟,却创造了沧桑巨变。

“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面向各国开放,包括美国。中方也愿参与美国提出的多边合作倡议。”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是中国的襟怀。

演讲时,有一处掌声格外持久,那是习近平主席分享心声时。

忆起年轻时在陕北小村子下乡,他动情地说:“从那时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人民中间让我觉得踏实,同人民在一起让我有力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我终生的信念。”会场又是一次热烈掌声。

终生的信念,也是理解中国的逻辑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守住的人民的心。”

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在会见友好人士时,习近平主席接见了著有《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的后人亚当·福斯特。他说:“中国人民一直记着斯诺,是他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红军。”

今天的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一如这本书里所传递的,经历了长征洗礼愈挫愈勇,对前途满怀信念和向往。

“脱钩断链”“筑墙设垒”,纵使风高浪急、雨骤云屯,“一切打压和遏制只会激发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热情”。庄园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坚定地说:“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内生逻辑,是外部力量阻挡不了的。”

这里的内生逻辑,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滋养于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云海万里,以心相望。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杨旭 牟宗琮)

新华社旧金山11月18日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