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6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武建玲 张立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在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一带一路”合作中,农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昨日上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分别围绕“一带一路”体现的包容性、“一带一路”金色十年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国际合作推动农食系统转型等主题发表演讲,与现场嘉宾交流观点,碰撞智慧。 包容性是“一带一路”魅力所在 欧晓理认为,包容性是“一带一路”最大魅力所在,这体现在参与主体、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等方面。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参与主体是包容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共享共建,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合作领域。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合作方式上,即“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体现在四个层面:发展战略的对接、发展规划的对接、机制平台的对接、具体项目的对接。“中国的对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讲求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 “包容性是‘一带一路’倡议有别于其他倡议的最大特征,是‘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的关键,更是其魅力所在。” 欧晓理说。他认为,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亮点和增长点,要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大格局 翟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大格局、大合流、大合作。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翟崑说,中国愿同相关国家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这体现了大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容的,这体现了大合流、大合作。“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等,这给河南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翟崑说,比如,在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方面,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建设将给地处中原的河南向亚欧大陆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也为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未来5年中国将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这将有利于河南农业“走出去”开展对外合作。“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要勇挑重担”。 国际合作推动农食系统转型 樊胜根关注的是国际合作如何推动农食系统转型的问题。 他认为,理想的农食系统具有高生产率、可持续、营养、有韧性等特点,当前世界农食系统普遍面临着超重与肥胖问题日趋严峻、膳食结构不合理、气候变化、国际冲突、自然资源退化等多种挑战。为改善现状,130多个国家宣布了国家承诺,107个国家公布了国家路径,但国家进程快慢不一,需要国际合作加快农食系统转型进程。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中非合作等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加强科技合作、知识共享,共享政策经验,通过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的贸易关系,促进相关国家在遏制饥饿与营养不良、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协调行动,共同推动世界农食系统转型。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