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驻郑全国、省人大代表 到信阳开展集中视察
多举措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学校不得强制要求家长 在安全教育平台打卡截图
以学铸魂踔厉奋发 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
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郑州实践中勇建新功
加快“四地一重地”建设 谋深谋实推进举措
把“本地鸡”培育成“战斗机”
用“司法温度”注入家事审判
市属事业单位集体“招才”
优化执法理念 规范道路施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新晋院士康相涛:
把“本地鸡”培育成“战斗机”
康相涛教授(中)带团队扑在养殖场,积极科研立项产出学术成果

本报记者 张竞昳 见习记者 李居正 通讯员 黄璞 文/图

2023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发布,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相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喜讯传来时,康相涛正同往常一样忙碌在科研工作一线——在位于原阳县的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进行现场选种,对他而言,这一天并没有因为入选院士而变得不同。

“还叫我康老师吧,又不是说得了这个院士的荣誉,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就不一样了。”康相涛说,相较于“院士”这个新标签,自己更喜欢“康老师”这个称呼。

每天早晚定好闹钟,巡查鸡群;周末,拉着架子车,到十几公里的郊外拉玉米、麸皮,给鸡配饲料;夏天光脚踩着鸡粪冲洗鸡舍,冬天用冰水洗脸、做饭……康相涛1985年留校以后,就开始了16年“与鸡为邻”的生活,探索鸡育种的奥妙。“这16年奠定了我一生的科研基础,好多科研思想是从这16年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再向老师、向同事们请教,然后回来验证。”38年来,康相涛始终坚守在产学研一线,他的工作时间,三分之一在讲台,三分之一在研究,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养鸡场奔波服务。带团队扑在养殖场,积极科研立项产出学术成果:不断创新地方鸡保护利用理论与方法,丰富畜禽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带领团队走向国内地方鸡品种保护与研究“第一梯队”,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产出科研成果、形成发明专利、培育新的品种,为破解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带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说,农大的老师要为农民办事,农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农业服务,科学研究要基于产业、企业需要,科研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在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鸡在原种得到保护的同时身价倍增,变成了“金凤凰”“战斗机”,原来“养在深闺无人识”被乡亲当鸭蛋贱卖的卢氏县卢氏绿壳蛋,如今的价格比普通鸡蛋贵四倍还多。

一双粗布鞋、一口大嗓门、满身“鸡粪味”,是康院士在养殖场工作16年的真实写照。他说,做科研要有爱国精神和强烈的“三农”情怀,这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搞科研,不拼命怎么成!”这是康相涛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聊起与康老师一起工作感受,团队骨干田亚东打开了话匣子:“康老师外号‘拼命三郎’,平常没什么娱乐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有人问‘有休闲时间吗?’他说‘有啊,坐车、吃饭都是休息’。”在康相涛看来,面对科研任务,首先要做到“个人的极致”,这种追求卓越、创造完美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他在科研之路上不断突破: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分别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院士意味着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身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了,要对得起这个称号。这也是一个新起点,督促每一个团队成员更快马加鞭地做研究、干工作。”康相涛说。

未来会如何开展工作?康相涛表示,做科研工作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行业与产业发展,时刻关注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还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承受失败的信心和做出突破的决心,他将一如既往为畜禽产业发展做贡献,更好地服务国家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科建设发展。

“康老师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也是精神头最好的,无论是做人、做学问还是做工作都是精益求精。”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明如是说。

“作为老师,他是我们的大先生;作为科技工作者,他是我们种业振兴的带头人,勤奋、坚持、敬业、奉献都是康老师优秀的品质。”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贾磊感慨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