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璀璨的文学之夜
梦想在哪一杯水里盛开
山乡新月(国画) 丁万春
父亲做的面疙瘩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一本母职访谈录
乌桕经霜满树红
红叶畅想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父亲做的面疙瘩

♣ 乔山峰

“面疙瘩!”每次问儿子想吃什么饭,他总是脱口而出,而且肯定会补充一句,“要吃爷爷做的那种味道。”儿子说的面疙瘩,和北方人常说的面疙瘩汤略有区别,是极具郑州郊县气息的一道家常美食。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几年了,他做的面疙瘩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那时候儿子还不到三岁。父亲习惯住在乡下,我们在城里打拼,常常聚少离多。记忆里,小家伙并没有吃过几次父亲做的面疙瘩。

小时候,父亲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张罗着给我做面疙瘩。在家里,我是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产物,上边四个姐姐,就我一个男孩,免不了偏爱娇惯。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吃面疙瘩并非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待遇。每次,我只管稀里哗啦地往嘴里扒拉面疙瘩,尽情享受面疙瘩的美味,吃完抹抹嘴儿,背上书包神气十足地上学去了。

父亲常常讲,做面疙瘩,先把葱花腌制好是灵魂。一锅面疙瘩的好坏,全靠它提味了。把大葱洗净切碎,搓到小碗里,加入盐、酱油、醋、味精,用筷子搅拌均匀,腌制一会儿,这样葱花会更加入味儿。再加几滴小磨油,顿时让人忍不住抽一下鼻子,生怕浪费每一丝香气。用面粉掺水搅拌成个头大小适中的生面疙瘩是基础。父亲说太大容易口感硬涩,过小则失之筋道顺滑。他会先往碗里倒点水,水量不能太多,一般刚盖住碗底即可。再往碗里盛一小勺面,面的分量根据人数多少而适当增减,一般以小半碗为宜。然后轻轻旋转碗底,让水沿着碗壁慢慢向面里均匀渗透,如是旋转三四圈。用筷子从碗中间顺时针缓缓搅动,一点一点,面疙瘩粒儿应运而生,由小逐渐变大。搅拌前在面粉里加少许的盐,这样面疙瘩煮熟以后会更筋道。

水开以后,把搅拌好的生面疙瘩均匀地撒入锅中,随着筷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动,小精灵般的面疙瘩时而浮出水面,时而自由地打转儿。大约煮上三分钟,一个个面疙瘩变得软软的、白白的,不大不小,形态各异,在烧开的面汤里散发着诱人的面香。

快出锅了,将搅拌均匀的鸡蛋糊缓缓倒入锅中,蛋花随之飘上来,一片一片的。最后把事先腌制好的葱花倒入汤中,用汤勺均匀地搅动,疙瘩、面汤、鸡蛋、葱花、香油,还有盐、醋和味精,相互融合,彼此衬托,香喷喷的鸡蛋丝儿面疙瘩就做好了。香气逐渐弥漫开来,为面疙瘩增添一份诱人的风味。

勉强忍住口水,赶紧盛一碗,大小相宜的面疙瘩在齿缝间舞动,好有嚼头儿,浓厚醇香的汤水在舌尖上浸润,味觉顿时被唤醒,整个人焕发出无限的能量。难怪那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喝一碗面疙瘩出出汗、养养胃,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参加工作以后,面疙瘩依然滋养我的身心,充盈我的生活。每次回家,父亲一边做面疙瘩一边问长问短。当那碗香气四溢的面疙瘩盛到面前,我还是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和吃饭的速度。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坐在一旁的父亲一个劲儿提醒:慢点吃、慢点吃!一碗面疙瘩吃下去,浑身暖洋洋的,别提多舒服了。“再盛一碗、再盛一碗”,从小到大,父亲老是担心我吃不饱、吃不好。直到现在,如果头一天晚上酒喝多了,或者肠胃有些不舒服,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疙瘩,马上就会神清气爽。

面疙瘩的做法既简单又方便,不用刻意雕琢,却能温饱肚皮,颐养身心,带来温暖和满足的完美体验。吃得多了,耳濡目染,我也偶尔尝试动手做一做面疙瘩。父亲会在一旁提醒我注意面和水的比例,如何控制搅拌的力度,拿捏好疙瘩粒儿的大小。特别是腌葱花要先放盐、酱油、味精,后放醋、香油提鲜。后来有了生抽,会为面疙瘩带来更加鲜美的咸味,提升整体口感。慢慢地,我掌握了做面疙瘩的诀窍,越做越有味儿。

吃着面疙瘩,我成长着。做着面疙瘩,我思考着。儿子爱吃面疙瘩,等他长大了,我也教他做,一定会溢满父亲的味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