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眼光的远近
初冬胜似秋(摄影) 吴建国
柴火的味道
《饮之太和》:传递真正的美学精神
“赘疣”与“速朽”
讴歌新时代的燃情之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赘疣”与“速朽”

♣ 高玉成

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私下记录整理了先生的言论,先生得知后对他说:老师教导学生,好比医生用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开药方,并适时调整药量,没有一定的规矩。我平时给你们说的话,也是针对各自的毛病进行讨论和指导,你们只要能改正,我的话就算是多余的了(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如果别人把我的话当成教条来遵循,误己误人,我的罪过就大了。

这是徐爱在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上》序中,记录的王阳明先生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似乎并不主张整理出版自己的言论,原因是这些言论是为解决学生们的具体问题而讲的,如果问题解决了,这些言论就成了“赘疣”,没有必要存在了。否则,其他人如果不结合实际,把这些言论当作教条来使用,就可能害了人家。

巧的是,鲁迅先生也有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之说,虽然与王阳明先生“赘疣”说不完全一致,但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强调文章要有用,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章的使用价值一旦消失,文章的存世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虽然这也可能是大家的谦虚和豁达,但实际上,主张“赘疣”和“速朽”的文章,反倒常常“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一心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文章,却偏偏成为“赘疣”,落于“速朽”了。

前些时,读到某位作家的一篇短文,说他的新书出版后,给自己的朋友赠送了一本。过了若干时间,他逛旧书摊时,发现自己的赠书竟然出现在了旧书摊上,上面还有自己的签字。气愤之余,他把这本书从旧书摊买了回来,然后再次给那位朋友寄了过去。

此举看上去解气,也可以想见他的那位朋友收到书后有多尴尬,但细想起来,书是拿来读的,如果人家读完了,受教了,何必在意人家怎么处置这本书;如果人家认为这本书是“赘疣”,应该“速朽”,那也只能说明这本书对人家没有使用价值,何必勉强人家收藏呢。

王阳明和鲁迅先生尚且如此豁达,其他能比二位先生写得好的人能有多少?还是淡定一点,学学二位先生的格局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