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东方风来 商都荣耀 上一版3  4下一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喜看稻菽千重浪
郑州龙子湖智慧岛一片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郑欧班列串起郑州通往世界各地的“陆上丝路”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举行。这次盛会让世界看到了在传感赛道上努力奋进的高新区。 见习记者 尹金凯 摄

2018年郑州常住 人口首破千万

201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35.2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增长2.1%;其中,城镇人口772.1万人,城镇化率7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人口吸纳力,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郑州以1260.1万人的常住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城市第10位、中部地区第一。人口数量在全国的排位,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移11位;397.4万人的十年人口增长量,居全国城市第5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机遇期的郑州,展现出超强的人口吸纳力,绽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近几年,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叠加,释放空前的利好效应,郑州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上扬的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郑州成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元“三大突破”,奠定了全国全省大局中的“郑州位置”,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郑中心”。加速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释放更多就业机会。持续优化提升的营商环境,让城市越来越宜居宜业宜商。人口大量新增,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最好注脚。 本报记者 侯爱敏

2018年郑州经济 总量首破万亿元

2019年1月12日召开的郑州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传出消息,2018年,我市经济总量首破万亿元大关。这是郑州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与此同时,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三大突破助力,郑州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从曾经的小郑县,到今天万亿体量的大都市,郑州的蝶变,正是改革开放催生社会巨变的生动写照。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在郑州叠加,尤其是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给郑州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之路,记录了郑州紧扣时代脉搏长高变强的历程。1978年郑州的地区生产总值20.3亿元,1990年破百亿元,2003年破千亿元,2006年破2000亿元,之后基本以两年一个千亿台阶的速度快速跃升,2008破3000亿元、2010年破4000亿元、2012年破5000亿元、2013年破6000亿元。2015年以后,更是一年一个千亿台阶,2017年破9000亿元,2018顺利破万亿元大关。

与体量增长同步,郑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态势强劲。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1∶43.8∶54.4,三产比重大幅高出一产、二产,合计8.8个百分点,对我市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本报记者 侯爱敏

郑东新区: 蝶变现代国际新城

如意湖、北龙湖、中原科技城、龙湖金融岛……一张张郑州城市名片的完美绽放见证着郑东新区的成长足迹。

21世纪初,在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郑州市要打造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2000年12月,河南省委提出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同年位于郑州市东郊的原军民合用机场启动迁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该区域为核心,开发建设郑东新区的战略部署。

2001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高起点、大手笔”的要求,郑州市对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了国际征集,经过国际征集、专家评审、市民投票和立法确认等四个环节,最终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的总体概念规划方案获多数专家认可,并在市民投票中获得了90%以上市民的支持。

2002年3月,郑州市人大对规划方案予以确认,以地方法规形式确保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2003年1月20日,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为标志,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拉开序幕。

郑东新区位于郑州市区东部,管理范围西起中州大道,东到万三公路,北至连霍高速,南到陇海铁路,管辖面积26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37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办和3个园区(中原科技城、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央商务区)。自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8300亿元,建成区面积近12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130万人,建成公共绿地面积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核心区绿化覆盖率接近50%,由一片鱼塘村路蝶变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郑州航空港区: 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2013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先行区。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2022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对航空港区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发展平台。

2023年,郑州航空港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黄金十年”新征程,奋力在全省“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航空港区地处郑州、开封、许昌交界地带,管辖面积747平方公里,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80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4亿元,增长3.5%。1—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继续均居全省第一位。

历经十年发展,航空港区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将航空港区747平方公里划分为中原医学科学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园博数字创意产业园、国际贸易会展区、航空枢纽港、北港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共六大功能片区。

航空港区体制机制改革所激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彰显,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作用下正在逐步显现。 本报记者 刘凌智

第一个高新区、第一个开发区: 从“一片玉米地”到“智美新城”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开发区,开发区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概念,经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火炬计划”撒在中原大地上的第一批“火种”:是1988年河南省启动筹建的第一个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这段简单的概述背后,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郑州乃至河南省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

这是郑州上世纪规格最高的区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区。

当时位于主城区西北一隅的高新区几乎是一片荒地,为了高新区的发展,郑州市大兴基建,并以相当的诚意及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还把能级比较高的可口可乐、中原显示、思达高科等落地高新区。

1994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到访河南来到高新区。

1997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组团专程到访高新区。

2000年信息工程大学新校择址高新区,随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相继进驻。

这里科创资源富聚,拥有2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893家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引进培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31家。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突破万件,辖区集聚郑州大学等4所一本高校,在校师生超过18万人。

这里产业特色鲜明,拥有各类市场主体9.1万家,其中企业近7万家。正在围绕“智能传感产业、数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北斗应用产业”等优势产业链持续发力,谋划打造了世界传感器大会、“强网杯”、金刚石产业大会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这里金融体系完善,打造了“金融广场+中小企业指数平台+《资本力量》‘1+6’活动”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成立了河南省首家科技银行,引入深交所河南基地、南湖基金小镇,围绕企业成长,构建了“投、保、贷、补”联动的企业融资服务链条。

这里政策体系完备,在全省首个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无事不扰、有事快办”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政务服务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进入21世纪,高新区的发展更是提档升级,坚定扛起“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的“三主”职责,以扩区撬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改革联动为抓手,将一个最初只有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服务完善、产业聚集、科技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新人,大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金一谈起高新区的变化感慨万千:“我是亲眼看到高新区从 ‘一片玉米地’一步一步向 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转变。”

从“一片玉米地”到“智美新城”,这片土地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改革创新的精神却从未改变,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风华正茂的高新区正奋力谱写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