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东方风来 民生福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风杨柳万千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风杨柳万千条
2023年6月27日,位于郑州大学校医院的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2019年12月6日,市民在郑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公积金业务(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四地”支撑“全国重地” 建设郑州文化强市

“今年1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参加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科技、科协、工商联界委员联组讨论。首次完整提出‘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把郑州打造为‘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令人倍感振奋。”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常松木告诉记者,郑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主要实证地之一,“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是市委立足于郑州自身文化优势,认真贯彻执行‘两个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郑州实践’,是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郑州探索’。”

一年来,围绕“四地一重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郑州加快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8月26日召开的2023郑州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明确了“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郑州连续开展“醉美·夜郑州”畅游绿城等文旅消费活动,培育打造高品质旅游休闲街区、沉浸式体验景区、文旅夜消费新场景,推动郑州全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依托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微博文化之夜等活动,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特殊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见习记者 李居正

住房公积金制度 助力市民“住高楼”

随着1992年第一批商品房问世,郑州迎来了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

“1994年底,郑州住宅面积增加到1978万平方米,但当时仍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困难,住房供需矛盾很突出。”业内人士表示。

1994年12月,郑州正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居民住“高楼”,当年缴存比例为5%。1995年4月,郑州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对引导职工住房观念转换、提高职工住房消费支付能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形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0年起,行政事业单位缴存比例提高到8%,其他单位在5%到8%之间。

2006年9月,郑州再次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从8%提高到12%。

2010年7月,郑州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调,每月最高缴存1976元,比上年度提高177元。

2016年7月,郑州审议通过《郑州市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可通过市区三个网点自行缴存公积金。

2023年12月,郑州出台《关于住房公积金支持多子女家庭租购住房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租购住房的多子女家庭给予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达120万元。

截至2023年末,全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单位3.37万户,缴存职工达到150.42万人。郑州市级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1824.89亿元,累计提取1124.58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80563笔、992.57亿元,支持购房面积29896867.42平方米,上缴政府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50亿元。

本报记者 李爱琴 见习记者 孙雪苹

首家3D影片放映厅带来新奇观影感受

戴上3D眼镜,开启一段光影时光。当下,走进影院看一部立体电影是广受人们喜爱的文娱消费项目。15年前,我市有了第一家数字立体(3D)影片放映厅,以新奇有趣、身临其境般的观影感受,俘获了众多绿城影迷的心。

“2008年9月29日,奥斯卡新建文影城数字立体(3D)影厅正式开放,放映的是我国引进的首部数字立体(3D)电影《地心历险记》,许多影迷闻讯而至,抢‘鲜’体会了立体电影带来的震撼。”提到当时的热闹场景,曾在新建文影城工作的刘燕记忆犹新。

在此之前,人们也接触过一些3D电影,但它们大多基于电影胶片拍摄,画质粗糙,被戏称为“伪3D”。真正的3D电影是在数字放映机上改造的,图像更加锐利,立体成像更加稳定,《地心历险记》的出现刷新了大家对3D电影的认知。

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林峰是3D电影的首批观众之一,“戴上专业眼镜观看3D《地心历险记》,我仿佛能亲身感到巨石在头顶飞过,烈焰在身边燃烧,恐龙跃出银幕向自己袭来等撼人心魄的场景。”林峰说。

时代在发展,电影的制作、放映技术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不少影片推出IMAX、中国巨幕、CINITY、杜比ATMOS等多种制式,立体电影的技术更加先进成熟,人们面临着更多样的观影选择。

本报记者 秦华

“全民医保”给郑州人戴上“护身符”

医疗保险,对于如今的郑州人来说,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但在16年前,小小一张“医保卡”,却曾经只是城镇职工的“专利”。

2007年1月,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政启动实施,自此,医疗保险向郑州全体市民敞开大门,“看病刷卡,住院报销”走进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全民医保”由梦想变为现实。

从2007年起,“全民医保”在郑州城乡迅速推广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卡“飞”入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

小小一张卡,自此有了它,低保人员张远芳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了。作为低保户,不缴一分钱,就能享受到每年医保报销待遇。个人缴费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全额“埋单”。

有了它,身患多种老年疾病的李体花老人“心宽了!”老人当年的一沓医院住院收费单显示:2008年一年两次住院花了5830元,光医疗保险就报销了2041元!

数据显示,2005年底,郑州市294万城镇人口中,无医疗保险的就有253.8万人,另有80万名与医疗保险更是无缘的外来农民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2023年6月底, 郑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906.44万人。

改善民生,不是口号,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真金白银的投入。从2007年到2023年,郑州市“全民医保”政府补贴力度逐年增加、医疗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郑州人医保待遇不断提高……许多群众说:全民医保,就是政府给我们的“护身符”。

本报记者 王红

社保制度背后的时间刻度

如今,“五险一金”已经成为市民熟悉的一个词语,更是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话题。而这些制度的诞生,也就在这几十年间——

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1986年。1986年10月,“郑州市劳动保险基金统筹办公室”成立。同年11月,按照规定,对使用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单位,开始缴纳劳动保险金。

1987年12月,郑州市全民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正式启动,开始征缴支付退休费用。

1988年12月,郑州市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开始启动。

1992年11月起,我市实行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纳对象是全民、集体企业、自筹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工、合同制职工、计划内临时工以及事业单位的合同制职工。

1993年,我市作为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起草制定地方性法规《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这也是全国第一部养老保险地方性法规。

2019年2月28日,河南省电子社保卡首发仪式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成功举行,在郑州市工作的金女士申领到了郑州市也是河南省第一张由国家人社部社保卡服务平台统一签发的电子社保卡,更是全国第一张H5页面签发的电子社保卡。这标志着郑州市社保卡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567.6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75.3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4.6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8.9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5.95万人。 本报记者 李娜

商品房开启新时代 安居乐业喜开颜

受到改革春风洗礼的郑州焕然一新,吸引了无数乡镇居民背上行囊前来创业,成为郑州新市民。1987年春天,郑州人口已经突破500万人,越发旺盛的住房需求催生新的住房形式开始萌芽。

1992年,由振兴房地产开发的科技绿苑小区问世,作为郑州首批商品房小区的代表之一,科技绿苑小区开启了郑州房地产行业新时代。

在此后不久的1995~1997年,绿云小区、同乐小区、建业金水花园、英协花园、关虎屯小区、明鸿新城等第一代商品房扎堆出现,郑州商品房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8年起,市区内一些经典楼盘陆续建成,建业、正商、鑫苑等河南地产巨头崭露头角。业内有关人士表示:“这一年,由于国家开始停止福利分房,商品房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住房不必再凭资历和级别来确定,房子可以在市场买到。更重要的是,住房的面积和户型也有了可供选择的余地。”

2003年,郑东新区启动建设,多家知名房企相继进驻,逐鹿中原,荒地被开垦,贫瘠变繁华。第二年,郑州开启城中村改造的大幕,郑州城市建设和人民居住环境不断跃上新台阶。

2023年11月,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开工,郑州城中村改迎来新阶段,届时,郑州城市将更加宜居,人民居住幸福感更加充实。

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层,从土坯麦秸到钢筋混凝土,从福利分房到自由选择,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居民住宅沧桑巨变,是郑州几代人的生活写照。如今,一个个城中村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曾经荒芜的滩涂之地变成如今的繁华都市,郑州人民的住房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美。

本报记者 李爱琴 见习记者 孙雪苹

城市低保制度保障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996年,我市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依据生活水平测定,当时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2005年,我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当时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2019年7月1日开始,全市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至今,城市低保标准共历经21次调整提升,农村低保标准历经17次,目前城乡低保标准均为每人每月750元。据悉,我市低保标准位居全省首位。截至2023年12月,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9622人,按照要求,低保金在每月10日前发放到位。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7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校大学生、未成年人等困难群体,每人每月增发100元,此外,按照政策,还给予低保对象一定的用水、用电、用气补贴,近期将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发放取暖补贴。低保对象因突发事件造成暂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可以通过临时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帮助其度过困境。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见习记者 田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