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东方风来 绿城新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工人巧日争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工人巧日争新
郑州中央文化区(CCD)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市民在郑州豪享来餐厅品尝西餐 本报记者 成燕 摄

郑州中央文化区 文化之花遍地开

光阴匆匆而过,时代风云变幻,郑州这座城也在蓬勃发展。如果问郑州这一二十年来哪里变化最大,相信很多人的答案会是——郑州中央文化区CCD。

2012年2月5日,郑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在审议通过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一心两翼”城市发展建设思路,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均衡发展。“郑州中央文化区”首次提出。

经过多年如火如荼的建设,位于郑州西区的郑州中央文化区已绽露芳容。在这里,人们有了体验郑州城市文化、感受郑州文化脉动的多种打开方式——晨光熹微,人们从在奥体中心的晨练中开启崭新的一天;暖阳午后,徜徉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络绎不绝;暮色四合,多彩文艺演出在郑州大剧院如约绽放,更有明星演唱会在郑州奥体中心激情唱响;季节流转中,粉嫩可人的粉黛草、绿草如茵的草坪,吸引着众多市民打卡撒欢儿、休闲娱乐……

“曾经,这里一片荒芜,如今,这里焕然一新。生活在这附近,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特别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在CCD遍地开花,让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变得触手可及。”市民刘先生说。

如今的郑州中央文化区已经成为集体育赛事、艺术欣赏、休闲娱乐、文物展览、新闻媒体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之窗”,让与文化相伴、与诗意相拥成为美好的现实。

本报记者 秦华

糖酒会烙上“郑州印记”

时隔多年,郑州市商务局原常务副局长阎铁成仍清晰记得郑州在全国糖酒会举办历史上的荣耀。

1985年秋季,郑州首次举办全国糖酒会。这届糖酒会第一次打破行业封闭,对外开放,无论商业、工业,还是国营、集体、个体都可以参加。交易方式灵活多样,既有现货成交,又有期货合同。与往届交易会相比,不仅规模大、客商多,而且范围广,吸引3万多名客商参会,总成交额达21亿元。

1985年11月初,人民日报(海外版)首次刊发糖酒会盛况,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糖酒商品交易会以传统的形式开到大城市的闹市中来了,郑州将在这种热热闹闹中兴旺发达。”由阎铁成执笔的《商贾如云汇中州》写下了1986年糖酒会的盛况:“最热闹的要数糖酒交流会了。预计到会1万多人,结果来了近4万人……火车站、二七宾馆、河南饭店、新通桥等处设了9个交易场所,摊点5000多个。”

1997年在郑州举办的糖酒会,更是盛况空前,成交额达135.6亿元,这一数字也创了历届糖酒会之最。

精彩纷呈的会展活动背后,是市场活力不断激活的表现,会展业已成为郑州市促进消费和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展览活动约200场,展览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吸引参展商5万多家,采购商及观众520万人次,现场累计达成意向成交额1600多亿元,有效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消费约330亿元。

本报记者 成燕 见习记者 孙婷婷

黄河科技学院写下多个“第一”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在郑州创办。

“通过电视、报纸看到国家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巨大变化,心里一直在翻腾。虽然我身体残疾不能教书了,但可以继续做教育为国家做贡献啊。”1981年,郑州大学教师胡大白因意外导致全身37%重度烧伤,整整12个昼夜才被抢救过来,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三年。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胡大白开办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一路发展壮大,先后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专科学校、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秉承“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这一办学宗旨,黄河科技学院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18年,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学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两次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教学案例。

如今,河南省民办高校已达44所,其中驻郑民办高校24所。立足河南、扎根中原的黄河科技学院正向着“强力推进国内一流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目标蓝图砥砺奋进。

本报记者 张竞昳

敦睦路服装街应运而生

商业街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展示窗口。

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市商务局原常务副局长阎铁成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郑州兴起的第一条商业街是敦睦路。这条路保留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为郑州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敦睦”二字,有着亲厚和睦之意。清朝末年,这段路有敦睦东里和敦睦西里两个小胡同,近代合并之后改名为敦睦路。敦睦路离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很近,南来北往的人群在这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40多年前,一排排门板或钢丝床支起的地摊围绕在敦睦路两侧,日常的烟火气在这里绽放,是河南最有名的服装一条街。交通优势助推了服装物流,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形成了热闹的服装市场。当时,附近的商户们一大早就推着小车过来,拉起几根绳子,撑个小竹竿,挂上从广东等地批发来的衣服高声叫卖,带动西一街、火车站商圈等特色街区的繁荣,也推动着郑州大商贸、大物流的进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依靠郑州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商品集散优势,一些开发商开始探索楼宇式批发市场模式。1994年9月18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郑州银基商贸城临建一期市场开业。1995年,银基商贸城一期商场开业,1996年和2001年,银基相继开发二期、三期商场。短短几年间,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核心,锦荣商贸城、大观国贸、钱塘衣城等一大批服装批发市场。从地摊式叫卖到现代服装物流批发中心,敦睦路见证着郑州商业的发展进程。

本报记者 成燕 见习记者 孙婷婷

美味西餐受到市民青睐

墨绿的桌布,雪白的餐巾,鲜嫩的牛排,美味的意面……每逢节假日,不少市民喜欢带上孩子走进西餐厅大快朵颐。

不少喜欢吃牛排的市民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记忆中,豪享来餐厅应该是进入郑州较早的牛排西餐厅。

作为中国较早专业经营中西餐饮的连锁企业之一,豪享来创建30年来,首创了西餐牛排的中式吃法。1993年,第一家“豪享来”在厦门海后路诞生。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经过悉心筹备,豪享来选择在1997年入驻郑州,其铭功路分店和经八店在郑州陆续盛装启幕。

在那个物质尚不充裕的年代,作为郑州市较早的西餐厅之一,豪享来成了牛排、西餐的代名词。怀着对铁板牛排的新奇感,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走进舒适的餐厅,左手握叉,右手拿刀,用白色方形餐布遮挡浇汁时溅起的油花,品尝着美味餐包搭玉米浓汤,切割着鲜嫩的菲力牛排,感受着浓郁的西餐氛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在坚持高品质服务的基础上,辅以连续不断的密集促销活动,郑州两处豪享来分店生意异常火爆,奠定了豪享来成为风靡郑州乃至河南的牛排西餐厅的重要基础。而后,豪享来持续提升门店环境及品牌影响力,创新融合中西餐饮精华,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时至今日,豪享来足迹遍布中国各大中城市,北起大连,南到海口,东至上海,西接贵阳,门店总量达到200多家,其中在河南的门店近百家,郑州门店则达35家,吸引众多市民带着家人前来用餐。

本报记者 成燕 见习记者 孙婷婷

“校内午餐” 守护学生“舌尖”

什么是美好教育?这些年来,郑州家长和孩子用亲身体验给出了答案。

土豆肉片、白菜豆腐、红烧鸡腿……喝一口紫菜蛋花汤,还略有一点烫嘴!12月7日正午,金水区艺术小学校园里满是饭菜香,3个校区、3400余名学生正在分享丰盛的校内午餐。

眼前这一幕,是如今全市中小学校内供餐的常态。在此之前,孩子们的午餐保障曾是困扰不少家庭的麻烦事。

为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自2019年9月起,郑州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内供餐服务。10月8日,郑东新区率先启动在校午餐供应服务,首批实现了辖区内69所公办中小学的校内午餐全覆盖。为了保障学生营养均衡,学生配餐每顿饭是三菜一汤一饭,其中菜品是两荤一素,并且要保障两周内的学生菜单不重样。

随后,全市中小学校内供餐服务不断推进,金水区、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等也相继启动新政:2019年11月11日,郑州市二七区开始试点供餐;12月17日,金水区首家“卫星厨房”在文化绿城小学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0月底,郑州市内九区53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实现午餐供餐全覆盖,在校中小学生近59万,已为近34万名有在校就餐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务。

民生实事突出民意,温暖民心,2021年,全市教育系统围绕市民关切的民生项目进一步提质增优,聚焦群众教育方面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双减”改革,持续推进中小学午餐供餐。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春季学期末,两项服务已覆盖到县乡。全市1185所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实行午餐供餐的学校有1172所,有需求学生已实现全覆盖。 本报记者 王红

“郑周大院”呵护孩子童真

2006年,借助民政部“蓝天计划”的东风,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当年“十大实事”之一开工建设,历时两年,于2008年5月正式开园,占地85亩,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为全市弃婴、孤儿及失依的困境儿童提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安置等服务。建院之初,收纳了由社会福利院转入的150多名困境儿童,目前,院内孩子662名,98%以上为病患和残疾儿童。因院内孤弃儿童男孩姓郑、女孩姓周,被亲切地称为“郑周大院”。

“郑周大院”实施集中养育、类家庭养育、家庭寄养等多元化抚育模式,同时,建立“一孩一档”健康制度,给孩子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医疗服务,并开展多项系统康复训练,2023年为全院200多名残疾儿童办理了残疾证。教育方面,“郑周大院”把职业教育、素质提升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开展生活技能、个性特长培养。2013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现有老师61名,在校学生295名,开设了早教、盲童教育、培智教育、职业教育等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手工、绘画等多门类学业课程。

维护儿童权益,守护孩子童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全力做好困境儿童的兜底保障工作,建院以来,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民政部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民政部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基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和河南省一级优等福利机构、郑州市平安建设基层创建示范单位等称号。 见习记者 田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